注册

叶渚沛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渚沛
叶渚沛[公元1902年-197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厦门市湖里区人物
叶渚沛(1902年1月1日—1971年1月1日),祖籍厦门,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冶金学家,中国化工冶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氧气转炉炼钢的倡导者之一。
1933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金属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62年,叶渚沛在国内率先提出关于微粒学研究。1965年在0.7立方米小高炉上采用炭热高温竖炉炼磷,该课题通过了中科院级鉴定。
叶渚沛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2001年更名为“过程工程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提出了强化冶练的“三高”理论及提倡矮胖型高炉炉型。在中国率先提出冶金领域内发展碳热超高温新技术和开发微粒学及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冶金过程,为中国冶金事业作出贡献。
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 1902年,叶渚沛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祖籍福建厦门湖里。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在当地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
- 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叶渚沛后来回到国内,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他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学业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之后,他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化学工程专业。在美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先进的化工理论和技术,为日后在冶金和化工领域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研与职业生涯
国外工作经历:叶渚沛在完成学业后,凭借其卓越的专业能力,先后在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美国氮气工程公司等知名企业担任工程师和研究员等职务。在国外工作期间,他接触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化工和冶金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他的工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成为了当时国际化工和冶金领域备受瞩目的青年才俊。
回国投身建设:20世纪30年代,叶渚沛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回到祖国。他希望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带回国内,为国家的工业发展贡献力量。回国后,他先后在重庆、南京等地的一些工厂和科研机构任职,致力于推动国内化工和冶金行业的发展。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内的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叶渚沛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努力开展科研工作和技术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叶渚沛迎来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他先后担任了重工业部顾问、钢铁工业综合研究所所长等重要职务。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了国家钢铁工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他深入研究了国内外钢铁生产的先进技术和工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建议和方案。例如,他大力倡导采用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这一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于提高钢铁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推广,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逐渐在国内得到应用和推广,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术研究与创新:叶渚沛在冶金和化工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他长期致力于研究复杂物质的分离和综合利用技术,在选矿、烧结、球团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他提出的“自熔性烧结矿”理论和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国内铁矿石品位低、杂质多的问题,提高了铁矿石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他还在有色金属冶金、化工工艺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在相关领域赢得了国际声誉。

遭遇挫折与坚定信念
- 在叶渚沛的科研生涯中,也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困难。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了严重的迫害,科研工作被迫中断,身心遭受了极大的折磨。但即使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叶渚沛依然没有放弃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他坚信真理最终会战胜谬误,科学一定会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他在困境中坚持思考和研究,为日后重新投入科研工作做准备。

晚年与遗产
- 1971年,叶渚沛含冤逝世,终年69岁。尽管他的生命被残酷的现实过早地画上了句号,但他为中国的冶金和化工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他的学术著作和科研成果成为了中国科技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为后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叶渚沛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爱国志士,他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高尚品德、卓越才华和创新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林尚扬下一篇:高庆狮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中将、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苏联第3任最高领导人
教育革新推动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菲律宾共和国前总统
原福州茶厂审评员
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铁骨铮铮的革命先驱与建设功臣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国务院原副总理
广州市政协常委
革命烈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一生最爱是“红楼”
印度政治家
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中共河北省委原书记
开国上将
明朝开国功臣
元代余姚州判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著名的军事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代著名华侨领袖“吉隆坡之父”
明朝风水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