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泰斗・声学先驱・爱国赤子 —— 汪德昭
汪德昭,1905 年 12 月 20 日出生于江苏连云港灌云县,灌云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孕育了无数杰出人才,汪德昭便是其中一位闪耀的明星。1998 年 12 月 28 日,汪德昭在北京逝世,享年 93 岁,但其为国家和科学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汪德昭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幼,他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过人的聪慧。在灌云县当地完成基础教育后,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南京大学)前身的附属中学。在中学时代,汪德昭便对数理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成绩十分突出。1923 年,他顺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主修物理学专业。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不断探索物理学的奥秘。他的努力和才华得到了老师们的高度赞赏,为他日后在物理学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7 年,汪德昭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随后获得了前往法国留学的机会。他进入巴黎大学朗之万实验室深造,师从著名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在法国留学期间,汪德昭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物理学研究理念和技术,这极大地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他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专注于大气电学和超声学领域的探索。在朗之万的指导下,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通过深入研究,成功地测定了离子在大气中的迁移率,这一成果在当时引起了国际物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为大气电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4 年,汪德昭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此时的他,在国际物理学界已崭露头角,法国的科研机构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希望他能留在法国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然而,汪德昭心中始终怀着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1934 年底,他毅然放弃了在法国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汪德昭先后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等单位任职。当时的中国,科研条件极为艰苦,设备简陋,资金匮乏,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超声学的研究,建立了超声实验室,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在超声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为中国超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汪德昭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抗战事业贡献力量。他参与研制了一系列与军事相关的声学设备,如防空警报器等,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抗击日军侵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他始终坚守在科研岗位上,一边开展科研工作,一边为抗战胜利而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汪德昭迎来了科研事业的新机遇。他积极参与国家科研机构的建设和规划,为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担任声学研究所所长期间,精心规划研究所的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人才,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在他的领导下,声学研究所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声学领域的重要科研基地,在水声、超声、电声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国家的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科研工作中,汪德昭始终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他深入研究声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在超声学、水声学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他首次提出了 “微气压波” 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大气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水声学领域,他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成功研制出多种先进的水声设备,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汪德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声学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如今已成为中国声学领域的中坚力量。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
1980 年,汪德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这是对他在科研领域杰出贡献的高度认可。此后,他依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一线,为国家的科学事业继续发光发热。他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中国声学学科与国际接轨,提升了中国声学学科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个人生活中,汪德昭是一位和蔼可亲、谦逊低调的人。他热爱生活,关心家人和同事。尽管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从不骄傲自满,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和对知识的追求热情。他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赢得了身边人的尊敬和爱戴。
汪德昭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声学领域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为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和国防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广大科研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