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深,1963年3月出生于河北保定,是半导体器件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1979年,李树深进入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1983年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在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先后担任助教(1983年7月-1986年8月)、讲师(1989年5月-1993年8月)。1986年,他考取西南交通大学固体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989年获得硕士学位。1994年,李树深考取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博士研究生,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曾先后在日本NEC电器株式会社筑波研究所、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和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进行光电子器件相关性能预测研究。
2003年,李树深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至2011年),同年担任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半导体低维结构中的量子调控”学术带头人。2009年,李树深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11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2月出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至2018年4月)、党委书记(2014年6月)。2015年11月21日,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6届院士大会上,李树深正式成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士,任期为2016至2018年。2017年12月,李树深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18年6月,他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2020年1月,李树深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兼)。2023年4月4日,国务院免去李树深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职务。2023年5月,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经研究决定,李树深同志不再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兼)职务。
李树深主要从事半导体低维量子结构中的器件物理基础研究。他提出了研究半导体耦合量子点(环)电子态结构的一种物理模型,理论上确定了半导体量子点可以吸收垂直入射光,发现了半导体量子点电荷量子比特真空消相干机制,发展了电子通过半导体量子点的量子输运数值计算方法。
他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八五、九五攀登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73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重大、重点项目多项。2004年、2009年和2017年三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项目分别为“半导体纳米结构物理性质的理论研究”“半导体低维结构光学与输运特性”“新型半导体深能级掺杂机制研究”。
在人才培养方面,李树深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院长和首届本科生1412班班主任。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材料学科进入ESI排名前万分之一,并入选首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他丰富的科教融合工作阅历和经验,对国科大深入推进以人才队伍为核心的“科教融合3.0”、推动学校综合改革、整体提升创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截至2016年,李树深一共培养了50多名博士和多名硕士,6名博士后出站。
李树深还担任过众多学术职务,如2016年7月-2021年7月担任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学部主任,2015年10月-2019年11月担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2009年-2013年担任黄昆半导体物理科学奖(基金会)秘书长,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第11、12、14届专家评审组成员,第7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信息学部第5、6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科学出版社《半导体科学与技术》专著丛书编委,《半导体学报》常务副主编,《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编委,《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中英文刊编委,《物理学进展》编委等。
李树深在半导体器件物理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我国相关领域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