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乃本[公元1935年-201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江苏南通如皋人物 闵乃本(1935年8月9日-2018年9月16日),是一位令人敬仰的科学家,也是江苏南通如皋的杰出人物。他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晶体物理学领域建树非凡,以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态度,为我国相关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奉献一生。 闵乃本出生于江苏如皋的一个普通家庭。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从小便注重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年少的闵乃本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尤其是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如皋当地的中小学读书时,他的成绩便十分优异,常常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脱颖而出。凭借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勤奋刻苦的精神,1952年,闵乃本考入南京大学物理系。在南京大学,他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资料,深入钻研物理学的各个领域。他的学习态度和钻研精神深受老师们的赞赏,为日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大学毕业后,闵乃本留校任教。在教学工作中,他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他的课堂生动有趣,善于将复杂的物理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同时,他也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开始在晶体物理学领域崭露头角。20世纪60年代,闵乃本便致力于晶体生长的研究。当时,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面临诸多难题。但闵乃本毫不退缩,带领团队深入探索晶体生长的规律和机制。他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观点和方法。他首次提出了“生长基元”的概念,这一概念对理解晶体生长过程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晶体生长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研究过程中,闵乃本遭遇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他始终坚信只要坚持就能突破困境。他常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反复进行实验,仔细分析数据,不断调整研究思路。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他在晶体生长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在国际学术界获得了高度认可。 随着研究的深入,闵乃本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前沿的领域——介电体超晶格材料。介电体超晶格是一种新型的人工微结构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闵乃本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带领团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们面临着材料制备、性能测试等诸多难题。但闵乃本凭借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创新思维,带领团队逐一攻克。他们成功制备出了高质量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并深入研究了其光学、电学等物理性质。在此基础上,闵乃本提出了准相位匹配技术,这一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介电体超晶格材料在非线性光学领域的应用。通过准相位匹配,实现了高效的激光频率转换,为激光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这一成果在光通信、激光加工、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在晶体物理学领域的卓越贡献,1980年,闵乃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科研成就的高度认可,也激励着他继续在科研道路上勇攀高峰。此后,闵乃本更加专注于科研工作,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提升研究水平。他带领团队在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对光子晶体等新型材料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 除了科研工作,闵乃本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深知科研事业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物理学人才脱颖而出,在国内外科研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学生回忆起闵乃本老师,都对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印象深刻。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闵乃本还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他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科研成果,与国际顶尖科学家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他还邀请了众多国际知名学者来南京大学讲学,为国内科研人员带来了前沿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这些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南京大学物理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为我国物理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在生活中,闵乃本为人谦逊低调,生活简朴。尽管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不追求名利。他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和教学工作中,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018年9月16日,闵乃本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他的离去是中国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科研成果和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后人。闵乃本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在晶体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