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声教(1935年1月7日—2017年8月6日),籍贯浙江杭州,生于江苏南京,长于上海。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外交家、法学家、教育家、双语作家、文史学家、诗词家,新中国国际法泰斗,前南京市足球队队员、篮球队队员。
厉声教是深受周恩来总理赏识的学者型外交家与文化大家。他于1956年进入外交部,代表新中国参与了中缅、中印、中朝、中苏等边界谈判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等重大国际谈判,被公认为国际海洋法和中国边界与海洋事务权威专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为国家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点名肯定与两次接见。其研究成果曾受到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2018年,厉声教被评为“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之一。
# 厉声教:外交与文化的卓越先驱
在新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厉声教无疑是一位熠熠生辉的杰出人物。他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才华和无私的奉献,在外交、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了时代的楷模和民族的骄傲。
1935年1月7日,厉声教诞生于江苏南京,成长于上海。他出身于民国时期的社会名流家庭,家族底蕴深厚,世代书香。父亲厉麟似,是民国著名教育家、外交家,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曾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母亲唐丽玲,上海名媛,中国早期德奥钢琴学派代表人物,曾任教于浙江大学并任女生部主任。作为清代文豪厉鹗的七世孙,齐国开国国君姜子牙的后裔,厉声教自幼深受中西文化精粹的熏陶,天赋异禀,六岁能对对联,八岁能赋诗,十几岁便能用中英双语写作,讲一口纯正英式英语。
1940年,厉声教进入上海市工部局新闸路小学,后考入上海市市西中学,学业优秀,足球、篮球技艺出众。1952年,他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成绩优异,善诗词,英语突出。在校期间,他不仅是南京市足球队与篮球队队员,还创作了中篇自传体英文小说《Shanghai Memories》,并完成了对先祖厉鹗名篇的英文翻译。
1956年,厉声教进入外交学院任教,同年11月,被选入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师从国际法专家刘泽荣,成为其唯一入室弟子。在外交部,他深度参与中缅、中印、中朝、中苏等边界谈判,在国界线标绘、边界纠纷和岛屿矛盾解决等方面贡献卓越,为维护边疆稳定和开展周边外交奠定了坚实基础。1960年,他撰写的《波兰领土变迁》等调研报告获中央关注,在外交系统内影响广泛。
1971年,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厉声教与倪征燠作为中国代表团顾问,参与联合国海底委员会会议和海洋法会议长达十年。他们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主要起草人和定稿人,参与英文本起草定稿。1973年,厉声教就领海宽度问题向周恩来总理建言,使中国坚持12海里领海宽度主张,并于1982年签署公约,维护了国家海洋主权和利益。
此外,厉声教还参与了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等国际活动。1986年,他调任中国驻巴巴多斯大使馆参赞,次年任代理大使,积极推动中巴友好合作。卸任后,任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关心华侨华人权益,推动中加文化交流,获加拿大政府嘉奖。
退休后,厉声教担任外交部顾问,兼任多所高校客座教授与名誉顾问,为外交事业和外交史研究贡献余热。他还受邀在国际知名媒体开设英文专栏,是首位在西方主流媒体开设专栏的中国外交家,积极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在文化领域,厉声教造诣深厚,有“诗人外交家”“外交活字典”之称,被誉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他的诗词作品如《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等,情感真挚,艺术精湛,被公认为当代诗词经典,编入多种典藏文献和教材,并被译为多种语言。
教育方面,厉声教为国家培养了众多外交和国际法人才,审定大量专业教材与辞书,如《大学世界历史地图》等,为教育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厉声教的家庭背景颇为不凡,父亲厉麟似与周恩来是故交,两家有亲戚关系。厉声教受周恩来赏识,在其领导下走上外交道路,始终拥护周恩来。他创作的纪念周恩来的诗词,饱含深情。
青年时期,厉声教是运动健将,在南京大学时是校足球队、篮球队主力,代表南京市和南京大学参赛,还获校运动会男子100米短跑季军。进入外交部后,他是篮球队主力、队长兼教练,中年后改打乒乓球,获外交部比赛冠军。
去世前,厉声教留下三大遗愿:身后事从简,遗体捐医学研究,丧葬费用捐出用于老年疾病研究和母校。他一生两袖清风,生活简朴,一辆自行车陪伴了一辈子。
从南京大学到外交部的经历,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外交部对人才的重视。他与杭州渊源深厚,出身杭州厉氏家族,留下许多吟咏杭州的诗词,晚年常回故乡,创作了不少佳作。
倪乃先回忆,厉声教人缘好,谦逊温和,不追逐名利,兴趣广泛,在外交部结交众多朋友。他的父亲厉麟似与邹韬奋曾共同领导抗日救亡运动,两家为世交。
厉声教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不懈奋斗的一生。他在外交舞台上捍卫国家主权,在文化领域传承创新,在教育事业中培育英才。他的精神和贡献,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