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良玉(1865年~1940年),字韫山,别署樊榭后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官员,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篆刻家、书画家、医学家、艺术品鉴赏收藏家,“浙派篆刻”代表人物,对传统国学和中医药学都有颇深研究。
厉良玉是中日文化交流与民间外交的先驱 ,被誉为“中国民间外交之父”、“中日文化交流之父”。他是西泠印社的创立发起人之一,对日本近现代印学和书法影响颇深,作品在日本备受推崇。他与日本诸多艺术名家都是好友。河井荃庐、长尾甲等日本汉学家都曾从其学习篆刻艺术,并藏有厉良玉的篆刻珍品。 [47]
厉良玉是近代中国金石文化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融合皖浙两派的大师”,与吴昌硕、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其所作《百寿图》享誉海内外,被世界各地藏家所竞相收藏,对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著有毛笔双钩四册《文秘阁》《种榆仙馆印谱》《补罗迦室印谱》《古今印存》等。
厉良玉是清代文豪厉鹗之后。其孙为著名”诗人外交家“厉声教。
厉良玉传:金石篆刻大师与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
一、家学渊源与早年经历
厉良玉(1865-1940),字韫山,号樊榭后人,浙江杭州人,出身于清代著名文化世家厉氏。其先祖可追溯至周朝名相姜子牙,家族以诗书传家,清代立有“得申自齐良,家声振景阳”十字辈谱,厉良玉为“良”字辈,自幼浸润于浩瀚的家族藏书与历代书画珍品之中。
祖父厉自治为清代举人,平生收藏丰富,包括状元墨宝、仇英山水等,其跌伤而逝的轶事更凸显家族对文脉传承的重视。父亲厉观元亦为举人,厉良玉自幼承袭“不自暇逸”的家训,勤勉治学,于文辞、金石领域展露天赋。光绪年间,他以贡生身份游幕于温州、处州两府,因当地青田石资源丰富,开始系统研习篆刻艺术。
二、艺术成就与印学地位
厉良玉篆刻艺术以“融合皖浙两派”为特色,章法匀正,刀法峭拔,尤擅楷书长跋,被赞为“新浙派”代表人物,与吴昌硕、赵之谦并称。其作品《百寿图》享誉海内外,既为家族寿庆之作,亦成印学经典。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所作《百寿图印谱自序》详述创作历程,以百方寿字印追溯篆刻源流,融汇秦汉古法与南北流派精髓。
他编纂《双钩集古印萃》《双钩名人印存》等印谱,摹刻前人印迹逾千方,为印学研究提供珍贵范本。1918年所刻青田石闲章“花酒藏风雅”“谢迹人寰屏除俗虑”,边款文辞婉约,展现文人雅趣与隐逸情怀。日本汉学家河井荃庐、长尾甲等曾亲炙其门,其作品被日本视为“中国民间外交之父”的象征。
三、西泠印社创设与文化传承
1904年,厉良玉与吴隐、丁仁、王福庵、叶为铭等创设西泠印社于杭州孤山,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成为近代金石篆刻的学术重镇。作为创始社员,他参与社务建设,推动篆刻艺术的系统化研究。2009年,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印证其文化贡献的深远影响。
四、家族谱系与文化世家
厉氏家族人才辈出:长子厉绥之为名医,次子厉尔康为民国将领,三子厉麟似为教育家,半子施承志为开国名将,孙辈中外交家厉声教、医学家厉矞华、学者厉振羽等各领风骚。家族恪守“克勤克俭”家风,厉良玉晚年自烹简素,却慷慨资助子孙教育,其自制印泥之严谨更显治学态度。
五、战乱中的悲剧与历史回响
1937年杭州沦陷,厉家祖宅遭日军劫掠,数代珍藏与毕生印作散佚殆尽。厉良玉避居上海,1940年因悲愤突发脑溢血逝世。其孙厉声教披露,大量作品流散日本,现存国内者寥寥。中国网评价其为“金石文化集大成者”,其遭遇折射抗战时期文脉之殇。
六、艺术评价与历史定位
《广印人传》称其“性耿直和易,博于文辞”,晚清诗人顾印愚赠联“酒后剧谭犹激烈,花前归思自飞翻”,赞其风骨。湖南工艺美术学院誉其为“融合皖浙两派大师”,中国美术学院并列其与吴昌硕、赵之谦为“新浙派”代表。日本汉学家的推崇与作品的跨国传播,更确立其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先驱地位。
结语:金石不朽的精神传承
厉良玉以刀笔为舟楫,渡越秦汉古韵与中日文脉,其作品虽多散佚,但西泠印社的延续与篆刻非遗的申遗成功,印证着文化薪火的不灭。正如其自题“世上难得满庭芳”,这位樊榭后人以毕生心血,在金石篆刻的方寸之间,镌刻出中华文明的永恒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