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翰章:白山黑水间的抗日英烈
陈翰章,1913年6月14日出生于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半截河屯的满族农民家庭,是东北抗日联军后期的重要领导人,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一座不朽的丰碑。193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献出了年仅27岁的宝贵生命。
一、少年才俊,心怀壮志
陈翰章自幼聪慧好学,14岁时便以全县最小年龄参加私塾教员考试,并取得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被众人赞誉为“小才子”。1930年,17岁的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敖东中学,不仅成绩优异,还通晓日语。毕业后,他先后在敦化县第一完全小学任教员,后又被聘为敦化县民众教育馆讲演员。在学校毕业演讲时,陈翰章慷慨陈词:“我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目的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改造国家,使其独立富强。但是帝国主义却不让我们这样做,想把我们变成他们的附属国。同学们,假如我的理想因为被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打破的话,我将毫不可惜。为了祖国,我一定投笔从戎,用手中的枪和我的鲜血、生命来赶走敌人!”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展现出他年少时就已树立的远大抱负和爱国情怀 。
二、投笔从戎,抗日救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大地沦陷,面对日寇的铁蹄践踏,陈翰章毅然放弃安稳的教师工作,离家投身抗日洪流,参加了王德林领导的抗日救国军,从此踏上了浴血奋战的抗日征程。1932年9月初,他加入国民救国军,在前方司令部担任文书。1933年,陈翰章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一员。此后,他辗转多地,积极开展抗日活动。1934年春,他被派往北平、天津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同年6月,调任绥宁反日同盟军工农义务队政治指导员。
1935年2月,陈翰章任东北反日联合军第5军2师参谋长,率领部队在宁安、额穆、敦化、蛟河等地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给予敌人沉重打击。1936年起,他在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2师(后改为5师)先后担任师参谋长、师长,并当选为中共南满省委委员。在宁安、镜泊湖地区,他率部开展灵活多变的游击战,多次指挥攻打宁安、横道河子,破袭北湖头水电工程等战斗。
1937年7月,陈翰章率领部队突袭镜泊湖北湖头水电站,对守卫工地的日本守备队发起猛烈攻击。战斗中,他指挥部队焚烧工程事务所,成功解救出大批被奴役的中国劳工,致使日本侵略者苦心经营多年的水电站项目,在开工仅半年后便被迫停工。这一行动极大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也让敌人对他恨之入骨,悬赏5000元缉拿他。不久后,第二军第四师与五师合并为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陈翰章被任命为方面军指挥。同年8月,他在安图县大沙河地区采用“围城打援”战术,经过四天激战,歼灭敌人500多人,缴获7挺机枪和300余支步枪;9月24日,又成功截击日军松岛“讨伐队”,全歼包括日军少将部队长松岛在内的100余名敌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有生力量。
1938年5月,在中共吉东省委的领导下,陈翰章率第二军第五师与抗联第四、第五军等部开始西征。他率领部队沿牡丹江南下,再次直捣镜泊湖水电站,焚毁工程事务所,解救劳工,有力地破坏了日寇的建设计划。1939年夏,陈翰章继续担任东北抗联第1路军3方面军指挥,与魏拯民密切配合,采取攻点打援的战术,取得了攻占安图大沙河、寒葱岭伏击战、智取额穆县城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被百姓亲切地称为“镜泊英雄” 。据统计,从1932年9月至1940年12月,陈翰章参加并指挥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达数百次,击毙日寇数千人,成为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名将。
三、慷慨赴死,浩气长存
1940年,日本侵略者加大了对东北抗联的镇压力度,抗联的斗争形势愈发严峻。2月23日,杨靖宇将军壮烈牺牲,这让抗联的士气遭受重创。但陈翰章毫不退缩,他率部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与敌人展开顽强周旋,尽可能减少部队的伤亡。4月,在一次战斗中,陈翰章腿部不幸受伤,然而他凭借顽强的意志,自行处理伤口后,继续带领部队战斗。尽管当时东北抗战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环境恶劣,物资匮乏,但陈翰章坚决拒绝退入前苏联境内,而是选择坚守在敦化、宁安一线,继续指挥战斗,向敌人表明东北抗日的烽火永不熄灭。1938 - 1940年期间,他指挥的部队与日伪军的战斗次数,占东北抗战总战斗次数的55%,因此被日寇视为“最有力之匪”。
随着战斗的持续,抗联队伍的战力不断受损,陈翰章果断将部队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战。1940年12月8日,由于叛徒的出卖,陈翰章在湾沟村被敌人包围。为了掩护战友突围,他带领仅剩的十几名战士,与人数远超己方百倍的敌人展开殊死决战。在连续击退敌人多次进攻后,战友们相继牺牲,最后只剩下陈翰章一人。面对敌人的劝降,他宁死不屈,坚定地选择战斗到底。最终,陈翰章身负重伤倒地,敌人残忍地夺去他手中的枪支,刺瞎他的双眼,但他依然顽强抵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壮烈牺牲,年仅27岁。敌人为了泄愤,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送到伪满洲国新京(今长春)邀功请赏。
长春解放后,1948年10月,党组织派人找到了陈翰章的遗首,将其安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1955年,他的遗体被安葬于哈尔滨烈士陵园。2013年6月13日,在陈翰章诞辰100周年之际,他的头颅被迎回敦化故乡,与遗体实现身首合葬,魂归故里。
陈翰章虽然是满族人,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超越了民族界限,以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爱国信念,成为最早挺身而出抗击日寇的中华儿女之一。他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不仅是敦化市永远的精神财富,更是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如今,在敦化市烈士陵园的翰章园区,由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题写门楣的正门庄严肃穆,陈翰章将军纪念雕塑上镌刻着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的题词,2.7米高的雕像象征着他短暂而辉煌的27年人生。19.13米高的烈士纪念碑由国家政协原副主席赵南起题写,四面各27级台阶、八面形的诞生日期设计,都在无声诉说着这位抗日英雄的传奇一生,让后世永远铭记陈翰章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