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陈衍

海内三陈民国时期诗人
陈衍
陈衍[公元1856年-1937年,海内三陈]+像 福建福州市鼓楼区人物
陈衍(1856年—1937年8月),字叔伊,号石遗老人,是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近代著名文学家。
清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曾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二十四年,在京城,为《戊戌变法榷议》十条,提倡维新。政变后,湖广总督张之洞邀往武昌,任官报局总编纂,与沈曾植相识。二十八年,应经济特科试,未中。后为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清亡后,在南北各大学讲授,编修《福建通志》,最后寓居苏州,与章炳麟、金天翮共倡办国学会,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 陈衍:诗韵中的时代行迹
陈衍,一位在经史训诂之学领域造诣深厚的学者,于诗之一道更是独树一帜,与郑孝胥并肩成为闽派诗的领军人物。光绪十二年(1886年),他在北京与郑孝胥一同标举“同光体”。陈衍提出“三元”学说,即“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将其视作古近体诗的三个关键演变阶段。他认为,唐玄宗开元年间、唐宪宗元和年间、宋哲宗元祐年间,分别是诗坛发展的三座高峰。而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兴起的“同光体”,正是对“三元”诗风的传承,这也正是他所竭力倡导的诗学风尚。陈衍作诗,尤为注重汲取王安石、杨万里的曲折笔法,诗作骨力清健,风格独具,与陈三立、郑孝胥、沈曾植、陈宝琛等人皆有所不同。其一生致力于宣扬“同光体”的成就,在近代旧诗坛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

民国4年(1915年),李厚基聘请沈瑜庆、陈衍担任《福建通志》的正、副总纂。陈衍与沈家有姻亲关系,他的姐姐陈仲容是沈瑜庆长兄沈玮庆的继室。受聘之后,沈瑜庆仍留居上海,编纂事务实际上皆由副总纂陈衍主持。陈衍著有《石遗室丛书》,这套丛书收录书籍18种,共116卷。其中,除辑录校补的8种外,陈衍自著有10种,包括《石遗室文集》12卷、《石遗室诗集》6卷、《石遗室诗集补遗》1卷、《说文举列》7卷、《朱丝词》2卷等,由家刻本印行。在《丛书》之外,陈衍还著有《石遗室诗话》32卷、《续编》6卷,《辽诗纪事》12卷、《金诗纪事》16卷、《元诗纪事》24卷,这些著作均由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石遗室论文》5卷、《史汉文学研究法》1册,则由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排印。此外,他还选有《近代诗钞》24册、《宋诗精华录》4卷,同样由商务印书馆排印刊行。

陈衍的文学之路,始于幼时随祖父读书写字、诵读诗歌。10岁时,他已读完《书》《诗》《礼》《易》等国学经典,能够将“六朝人文长篇若两都若哀江南诸赋皆背诵如流”,且坚持“终年为诗,日课一首”,同时对唐、元、明人的笔记、小说也广泛涉猎。然而,他在科举之路上颇为坎坷,屡试不中,直至光绪八年(1882年),27岁时才考中举人,同榜者中还有后来成为著名外国名著翻译家的林纾 。

1886年,陈衍曾进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府,随军招抚当地土著。同年在北京,他与郑孝胥共同标榜“同光体”,并成为“同光体”闽派的代表人物,其评论著作《石遗室诗话》影响深远。1895年三、四月间,陈衍赴京参加会试,彼时正值甲午中日战争后期,清政府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求和并签署《马关条约》,消息传来,举国震惊。陈衍起草,并与林纾等人联名上书都察院,坚决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等领土。1897年夏,陈衍被公推为《求是报》主笔。在他主事期间,《求是报》内容丰富多样,涵盖社论、谕旨恭录、中外新闻、中外法律法规、译文和逸闻、理论科学的译介以及小说连载等。而且每期都有针对中国当时现状的论说,因此广受读者欢迎,风行一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正是通过《求是报》发现了陈衍的才华,于1898年邀请他前往武昌,为自己效力,并担任《官报》局总编纂 。

1898年春,京城会试之时,变法呼声日益高涨,陈衍撰写《戊戌变法榷议》,分议相、议兵等十条,阐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同年,他参加经济特科试,却未能考中。戊戌变法失败后,《官报》停办,陈衍转而筹办《商务报》,该报以研究实业为主。除连载他与下属河濑仪太郎翻译的《银行论》《货币制度论》《商业经济学》《商业地理》《商业开化史》《商业博物志》《日本商律》《破产律》等外,还连载了《欧美商业实势》,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情况进行了大量详实的报道。1907年,陈衍前往北京,担任学部主事,并兼任京师大学堂文科教习。1911年清朝灭亡后,他前往南北各大学讲学 。

1912年12月起,陈衍在梁启超主办的《庸言》半月刊上连载数十万言的长文,文章旁征博引,论述精彩,广受好评。后来《石遗室诗话》结集出版,一时间风靡全国,“煌煌巨帙,声教远暨海内外,一时豪俊,奔趋其旗之下”。当他要续辑诗话的消息传出后,各地诗人纷纷“争欲得其一言为荣,于是投诗乞品题者无虚日”。陈衍曾得意地告诉朋友:“海内诗人寄到之集,已阅过者殆满间一屋,而架上案头,有已选佳句不及收入者,尚不可胜计。”陈衍的诗歌理论对“同光体”诗人的主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发展,具有集大成的意义。他的诗作取法白居易、杨万里,多抒发闲适情趣,涵泳山水妙旨,在遣词造句上颇具新意,于“同光体”中自成一家 。

1916年起,陈衍开始编修《福建通志》,5年后《通志》全稿完成,共计600余卷,约1000万字。除盐政、水利等数志外,皆由陈衍一人精心经营编纂。该《通志》于1938年出版,至今仍是福建省志中最为完备的一部。

1933年除夕,钱钟书前去拜会陈衍,此时陈衍已年过七旬,而钱钟书尚在清华读书,二人结下了忘年之交。钱钟书在英国留学时,陈衍还曾寄去自己的诗作,其中有“青眼高歌久,于君慰已奢”的诗句。钱钟书早年“好义山、仲则风华绮丽之体,为才子诗,全恃才华为之”,陈衍则批评他“汤卿谋不可为,黄仲则尤不可为”,钱钟书因而改弦更张,对陈衍奉若神明。三十年代初,陈衍仍对钱钟书前往国外学习文学一事深感疑惑:“文学又何必向国外去学呢!我们中国文学不就很好吗?”

陈衍晚年寓居苏州,与章炳麟、金天翮共同倡办国学会,并担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1937年8月,陈衍在福州病逝,最终葬于西门外文笔山。 
上一篇:林遵下一篇:林君扬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政协主席
中央政治局委员
宿城区人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军统第一杀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
上海市委书记
落马官员
中国台湾地区前领导人
香港演员、歌手、主持人、商人
海内三陈民国时期诗人
第二任澳大利亚总理
清朝第十位皇帝
海内三陈民国时期诗人
海军抗日名将
原中华民国铁道部次长,汪精卫秘书
中国历史学家
南宋学者,朱熹理学的继承人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临川郡王、文学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烈士
汪伪国民政府官员
东方杰出的女画家
海内三陈民国时期诗人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原广东省政府主席
抗日英烈
抗日阵亡烈士
抗日英烈
海内三陈民国时期诗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