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循正(1909年11月21日—1972年4月27日),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在蒙元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20世纪30年代,邵循正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被选送到欧洲留学,师从伯希和等人,因精通英文、法文,熟悉波斯文、蒙古文,对突厥文、女真文、满文亦有涉猎,加之深厚的史学功底,邵循正颇得伯希和赏识。邵循正归国后即任清华大学教授,时年不到三十岁,是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因其精通多门外语,翦伯赞“关于同化与融合两个名词的外文含义”,曾请教邵循正。
1950年任清华大学历史学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兼中国科学院第三历史研究所(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1958年任该所史料编辑室主任。与中央民族大学翁独健、南京大学韩儒林为国内“蒙元史三巨擘”。
1956年先生与翁独健、韩儒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史专家代表赴莫斯科,拟定由蒙、中、苏三国历史学家合作编写《蒙古通史》的研究计划,促进了国际学术文化交流。1958年,邵循正被列入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历史分成员,与诸多古籍整理专家,共同为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邵循正身体倍受摧残,却仍抱病主持点校《元史》,在劳悴中于1972年4月27日逝世。 邵循正先生在蒙古史研究方面有杰出贡献。
一、生平经历
邵循正于 1909 年 11 月 21 日(宣统元年十月初九)出生在福建侯官(今福州市)。1924 年,他进入福州英华书院学习,1926 年转入福州协和大学。同年秋天,他奔赴北平,在国立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攻读国际法和国际关系。1930 年,他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转而研习历史。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中法越南关系始末》,篇幅达二十余万字,后被选刊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论文丛刊。
1934 年初,邵循正前往欧洲留学,改学蒙古史。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他跟随汉学家伯希和钻研蒙古史,并学习古波斯文。次年,他转入德国柏林大学,继续深入研究蒙古史。
1936 年,邵循正从法国回国,被聘为清华大学历史学系讲师,负责讲授蒙古文。“七七” 事变后,他随学校南迁,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学系担任专任讲师、副教授以及教授,主讲蒙古史、波斯文和中国近代史等课程。1945 年秋,应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聘请,他与陈寅恪、洪谦、孙毓棠、沈有鼎一同前往英国,担任牛津大学访问教授,专注研究蒙古史。期间,他还前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大学和鲁文大学进行短期讲学。
1946 年冬,邵循正归国,回到清华大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 1950 学年度,他出任清华大学历史学系主任。1952 年,他担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第三历史研究所(即现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并在 1952 - 1958 年期间,担任该所史料编辑室主任。1956 年,邵循正与翁独健、韩儒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史专家代表前往莫斯科,拟定由蒙、中、苏三国历史学家合作编写《蒙古通史》的研究计划,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学术文化交流。“文革” 期间,他遭受磨难,1973 年 4 月 27 日,不幸因病逝世。
二、学术成就
在蒙古史研究领域,邵循正成果卓著。他精通英语、法语,掌握德语,略通意大利语和俄语,还学习过古波斯文、蒙古文,对突厥文、女真文、满文也有所了解。凭借多语言优势,他能够将蒙文资料(如《元朝秘史》)、波斯文资料(像拉施都丁《史集》)、汉文资料(如《元史》)以及法、德、英等西欧诸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相互参证,订正诸多史实讹误,旁征博引且融会贯通。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方面,邵循正同样造诣深厚。1949 年后,他凭借对中外关系的深刻认知,开拓了对中国国内政治,尤其是中国资产阶级问题的研究。他着重研究洋务派主要人物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探究洋务派所办民用企业的性质和发展道路,以及出身洋务派后发展各异的郑观应、唐廷枢、徐润等人,并撰写了极具价值的研究论文,为该领域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其主要著作除《中法越南关系始末》外,还与翦伯赞、胡华合著《中国历史概要》,与陈庆华合著《中国史纲要》第四册,学术论文被编入《邵循正历史论文集》。此外,他还主持编辑了《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两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以及《盛宣怀未刊信稿》等。
三、人物贡献
参与 “中国历史小丛书” 编纂:1958 年,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倡议为青少年编写一套历史小丛书,邵循正受邀加入 “中国历史小丛书” 编委会。他不仅承担了《袁世凯》《晏婴的故事》(笔名秋楠)的写作任务,还积极参与选题内容、编纂主旨、具体要求等方面的讨论,提出内容要立场观点正确,做到史事叙述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文字通俗生动,且附必要插图,实现图文并茂。在大家努力下,1962 年 10 月 “中国历史小丛书” 出版一百种,在传播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推动成吉思汗学术探讨:20 世纪 60 年代初,国内掀起成吉思汗学术讨论热潮。邵循正发表《成吉思汗生年问题》一文,明确提出成吉思汗生年应以《元史》所记为准。他广泛征引我国古代典籍以及国外相关著作,有力反驳了导师伯希和的观点。在他等多位专家论证下,确定成吉思汗生于 1162 年。1962 年,内蒙古自治区历史学会举行纪念成吉思汗诞生 800 周年蒙古史科学讨论会,邵循正提出重新整理《元朝秘史》并译成汉文的计划,虽因历史原因当时未能实现,但体现了他对蒙元史研究的推动作用。
助力《元史》整理点校:邵循正作为蒙元史专家,1967 年 6 月参与整理《元史》,后被召回。1971 年,二十四史点校工作重启,他再次受邀。当时他在小汤山疗养院疗养,仍坚持边疗养边工作。1973 年 4 月,他为解决《元史》定稿前的问题,决定出院并搬到中华书局提供的宿舍全力投入工作。然而,不幸的是,他于 4 月 27 日因哮喘发作医治无效离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1976 年,《元史》出版说明特别提及他参与了列传部分的点校。此外,邵循正还担任古籍小组历史分组成员,参与整理出版多部古籍,如《夷氛闻记》《盛宣怀未刊信稿》《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等。同时,他负责拟定全国综合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并主持相关审定会,还参与高校教材《中国史纲要》近代史部分的编写工作,其成果在高校教学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