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季良(1883年9月13日—1945年4月14日),福建福州人。原名世英,字季良。1926年冬,加入国民革命军,历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海军第一舰队司令、海军编遣办事处委员、海军部政务次长、军事委员会校阅委员会海军校阅组组长、海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曾指挥著名的“江阴保卫战”,阻止日军西侵入川。1935年9月晋升海军中将。1945年4月14日病故于四川万县,追赠为海军上将。
陈季良生平事迹
陈季良于1883年9月13日出生在福州市。1897年,他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第四届驾驶班,毕业后被分派至“海容”舰,担任鱼雷、枪炮大副。
1911年1月武昌起义爆发,陈季良主张支持革命军反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北洋政府海军部着手组建黑龙江江防舰队,他升任“江亨”舰长,同时兼任江防舰队分舰队领队长,负责在海参崴、庙街等地执行护航任务。陈季良对苏联十月革命心怀同情,为支援苏联红军对抗日本军队,他提供了两门舰炮、两挺机枪以及一批弹药,这一义举引发了轰动中外的中日“庙街事件”。当时段祺瑞主政,因惧怕得罪日方,下令判处陈季良革职,“永不叙用”。所幸在海军同仁的掩护下,他改名继续在海军任职。
1921年,陈季良出任海军长江游击队队长。1922年1月,他担任“楚观”舰舰长,同年8月转任“海容”舰舰长。1925年2月,陈季良晋升为海军第一舰队司令,并兼任厦门警备司令。1926年冬,他奉命配合北伐军东路军入闽,成功迫使福州城防司令李生春投降,使其加入国民革命军。1927年1月2日,陈季良就职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福建分会委员。同年8月,他率部参与保卫南京的龙潭战役,10月19日被特任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9月1日,陈季良担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在国民革命军全国统一编遗期间,他出任国军编遗委员会海军编遗办事处委员以及海军陆战队总指挥。1929年,陈季良出任海军部常务次长,同时继续兼任第一舰队司令。1930年4月,他兼任海军陆战队总指挥。1932年1月6日,陈季良担任海军部政务次长。1933年,他率领海军第一舰队从海上围攻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5年9月6日,陈季良晋升为海军中将。1940年11月,他担任军事委员会校阅委员会海军校阅组组长,1944年5月出任海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兼第一舰队司令。
抗日战争爆发之际,海军部长陈绍宽出访英国未归,陈季良代行海军部长职务。他奉命一方面对江阴水道进行阻塞布置,另一方面在“平海”旗舰上指挥“宁海”“海容”“应瑞”“逸仙”等巡洋舰坚守前线,致使日军长达月余无法向前推进。日军随后出动飞机展开狂轰滥炸,陈季良指挥各舰以高射炮构建起密集的防空网予以迎战。尽管日军始终将旗舰“平海”舰作为主要轰炸目标,但他坚决不降下司令旗向敌军示弱。“平海”舰重伤后,他转移至“逸仙”舰,依旧高悬司令旗,持续指挥作战。不久后,陈季良担任扼守长江要塞第一总台长。1945年4月14日,陈季良因病在四川万县与世长辞。5月25日,国民政府追赠他为海军上将。
主要事迹
庙街事件与更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国政府谋求收回被帝俄侵夺的黑龙江土地,海军部为此组建黑龙江江防舰队,将长江的“江亨”“利捷”“利绥”和“利川”等四艘炮艇北调,再加上在松花江由商船改装而成的“江平”“江安”等四艘炮舰,共同组建成舰队,任命王崇文为舰队司令,公署设于哈尔滨。陈季良担任“江亨”舰长,在海参崴、庙街等地护航,同时兼任“江防舰队分舰队领队长”。在与日本海军的零星战斗中,双方互有胜负,由于日方常有杀害我方战俘的行径,满怀民族自尊心的陈季良对此义愤填膺。他同情苏联十月革命,将自己舰上的两门舰炮、两挺机枪以及一批弹药提供给红军,用以对抗日本干涉军。彼时北京政府国务总理段祺瑞正积极向日本借款,出卖国家主权,极其惧怕得罪日本。日本提出抗议后,段祺瑞随即下令在沈阳组织军事法庭进行审判,判处“陈世英(即陈季良)革职,永不叙用”。然而,陈季良的凛然气节深受海军同仁的同情与钦佩,海军部并未执行这一判决。为避免麻烦,此后他将名字改为“季良”,并一直沿用于军中。
江阴保卫战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认定江阴是首都南京的咽喉要地,务必确保安全。当时海军部长陈绍宽出访英国尚未归国,陈季良代行部长职务,迅速采取应战举措,同时负责防卫从上海至江阴的防区。日军同样将江阴视作进攻的主要目标,扬言“一鼓作气下南京,两个月结束战争”。于是,中日双方围绕江阴展开了长达数月的激烈战斗。陈季良到任后,一方面对江阴水道进行阻塞布置,另一方面在“平海”旗舰上,指挥“海宁”“海容”“应瑞”“逸仙”等巡洋舰坚守在最前线。凭借他的顽强固守,日军持续月余无法前进一步,只得出动大批飞机展开狂轰滥炸。陈季良则指挥各舰以高射炮在整个江阴地区构建起密集的防空网进行迎战。8月22日,“宁海”舰率先击落敌机一架,极大地振奋了军威。9月22日,敌机出动达200架次,舰载重型轰炸机轮番闯入江阴,以旗舰“宁海”和新型巡洋舰“宁海”号为重点轰炸目标,炸弹如雨般落下。陈季良沉着指挥,各舰官兵英勇奋战。“平海”舰舰长高宪申不幸中弹负伤,多人壮烈阵亡,但广大指战员毫无惧色,坚持战斗,成功“击落敌机四架”。敌人始终将“平海”舰作为重点轰炸对象,有人建议:“把枪杆上的司令旗降下,以免被敌人集中轰炸”。陈季良坚决拒绝,他坚定地表示:“‘平海’舰绝不能降下司令旗,向敌人示弱”。他的豪言壮语坚定了全体将士战斗到底的决心。在后续战斗中,他们又成功击落敌机五架。经过一整天的激战,“宁海”舰身负重伤下沉,“平海”舰也是弹痕累累,前后舱均进水且无法堵塞。陈季良下令将其搁浅,进行抢修,自己则转移至“逸仙”舰,高悬司令旗,继续指挥作战。9月25日上午9时,“逸仙”舰遭到16架敌机轮番猛扑,被投弹二十几枚。陈季良不顾危险,指挥十五生炮对空射击,一举击落敌机两架。已负伤的“逸仙”舰驶泊目鱼沙后,再次被炸沉。至此,我国海军的主力舰几乎损失殆尽。陈季良只好将指挥部转移到“定安”号运输舰上,继续执行指挥任务。后来海军部长陈绍宽赶到前线,鉴于陈季良指挥作战长达五十多天,且身负战伤,身心俱疲,急忙派第二舰队司令曾以鼎接任江防司令,命令陈季良下火线前往后方医治疗养。当时,在现场观战的德国等外籍顾问对这场战斗惊叹不已,称:“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中所未见过的恶战”,对冒死指挥作战的中国海军将领陈季良更是赞叹有加。然而,电雷学校校长欧阳格,这个妄图成为第二个“黄埔军校校长式人物(蒋介石)”的野心家,竟向蒋介石谎报:“陈季良临阵脱逃”。蒋介石批示:“就地枪毙”!德国顾问和一批在江阳炮台上观看海空战斗的人纷纷出面作证,他们给蒋介石发电报称:“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我们所看到的海空军最激烈的战斗”。蒋介石接到电报后,才通过电话告知陈绍宽:“误会!误会!代我安慰陈季良”。这场恶战的结果是,我国海军损失惨重,于当年12月初无奈放弃江阳防区,退守长江上游。第一舰队司令部设于万县,陈季良坚持工作,勤勉理事。
人际关系
家族情况
陈家的祖先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昭宗景福三年迁至福建福鼎,之后又迁往浙江平阳。明太祖时期,定居福州城,成为平阳陈氏入闽一世祖。著名的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陈家老宅,便是陈家产业。
亲属关系
陈鸣昌为其曾祖父,是举人;祖父陈翼谋,同样是举人;父亲陈镜河,曾在江苏担任知县;母亲吴重,是宁德县人。民族英雄林则徐是陈季良的表舅公,林则徐的母亲是陈季良的姨祖母。
后世纪念
陈季良故居
陈季良故居位于福州鼓楼区文儒坊19号,地处坊中段南侧。该宅是陈季良10世祖陈兆盛(平阳迁榕第八世)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购置的。20世纪30年代中期,留学英国归来后担任上海军舰长的陈季良,买下老宅周边的一片旧房子并进行翻建,使其成为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陈家大宅。故居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总计1500平方米。四周环绕封火围墙,前有门头房,正座前设有回廊、天井,前廊连接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第二进依后墙建有倒朝房,为一列三间排平房。门上悬挂着“林则徐外祖母故居”匾。花厅有二进,主座西侧墙外为花厅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