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榦(1152-1221年),字直卿, 一字季直,号勉斋,祖籍福建长乐(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南宋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知漳州黄瑀第四子,朱熹门婿。
淳熙三年(1176年),接受刘清之的推荐,就学于朱熹,勤奋刻苦,颇得朱熹的赏识,迎娶朱熹的次女。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临终前,视为道统传人,历任临川县令、丰安军通判、知汉阳军、知安庆知府,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返乡致仕,专事讲学,编礼著书。嘉定十四年(1221年),去世,谥号文肃。
其诗清新淡雅,文多质直,不事雕饰。文集有《黄勉斋先生文集》8卷、《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40卷、《周易系辞传解》1卷、《仪礼经传通解续》29卷、《孝经本旨》1卷、《论语注语问答通释》10卷、《勉斋先生讲义》1卷、《晦庵先生语续录》46卷等。
一、生平经历
黄榦(1152 - 1221年),字直卿,号勉斋。祖籍长乐县,后迁居闽县(今福州市区)。他自幼便展现出聪颖的天资,志趣颇为高远。在其十七岁时,父亲不幸离世。
宋淳熙二年(1175年),黄榦的兄长任职于吉州,他跟随兄长一同前往。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刘清之(子澄)。刘清之对黄榦的才华惊叹不已,随即写信将他举荐给朱熹。当时正值大雪纷飞,黄榦前往崇安五夫里拜访朱熹,不巧朱熹外出未归。黄榦便留在客邸,“在一张榻上起居,连续两个月未曾解衣安睡”。直至次年春天,朱熹才返回。
黄榦见到朱熹后,极为刻苦,夜晚甚至不设床铺,衣不解带,稍有困倦就稍微坐一会儿、靠一靠,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朱熹曾对人称赞道:“直卿意志坚定,求学勤奋刻苦,与他相处,我也受益匪浅。”淳熙九年,朱熹将自己的二女儿许配给黄榦为妻。
绍熙五年(1194年),黄榦被授予迪功郎一职,负责监台州酒务。当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写信给黄榦,邀请他“代为主持讲学之事”,并嘱托他编著《礼书》。庆元二年(1196年),“伪学”之禁兴起,朱熹被罢除祠禄、削去官职,但仍坚持讲学。黄榦在建阳潭溪修建潭溪精舍,这里不仅成为他“讲学著书的场所”,也是朱熹往来云谷、考亭途中休息的地方。次年,黄榦母亲去世,他奔赴福州北郊长箕岭奔丧,并在墓庐旁讲学,前来听讲的人众多。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朱熹病重,将《礼书》底本交给黄榦,让他补辑完成;还亲手写信与他诀别,信中说道:“我毕生所学之道托付于你,我再无遗憾了。”朱熹病逝后,黄榦守丧三年。之后,他调任监嘉兴石门酒库,在任期间,揭露了库吏与奸商相互勾结“公然制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售卖私酒”的恶劣行径。
嘉定元年(1208年),黄榦力主“增强国家实力,消除外敌的侵犯”。他先后担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以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定八年(1215年),他出任湖北汉阳军知军。当时汉阳遭遇严重旱灾,他积极筹集赈荒米7万余石,按照甲乙丙丁四个等级进行赈济售卖,拯救了上万户百姓的生命。嘉定十年(1217年),他调任安徽安庆府知府,亲自监督修筑郡城,积极备战防守,成功保障了安庆境内免受金兵的侵扰。当地百姓赞誉道:“我们未遭贼寇残害,未被洪水淹没,赐予我们生机的是黄父啊。”次年,他在江西白鹿洞书院讲学。嘉定十二年(1219年)十月,他返回福州;次年辞官,专心讲学,弟子日益增多,他一边编订礼仪著作,一边勤奋著书立说,毫不懈怠。1221年,黄榦与世长辞。
二、成就贡献
1、学术传承:黄榦论定了朱熹的道统地位,他认为道源自于天,体现在天地万物以及人事的变化之中,因此存在道统。他梳理出道统传授的次序为: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黄榦将“传承道统”视作朱熹的最大成就。经他的倡导与阐发,朱子学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2、学术传播:黄榦堪称传播和推广朱子学的首要人物,早期传播朱子学的学者大多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浙江为官时,将朱子学传授给金华人何基,后来经由何基的再传,朱子学在浙江盛行开来。在江西为官时,他收饶鲁为弟子。饶鲁在江西讲学,广纳弟子,成为朱子学在江西的重要源流。在汉阳为官期间,他在书院讲授理学,门下弟子众多。后来元兵攻入汉阳,俘虏了理学家赵复并带回北方,赵复在太极书院讲学,使得元代时朱子学在北方迅速传播,最终占据独尊地位。
三、主要著作
黄榦著述颇丰,有《周易系辞传解》1卷、《仪礼经传通解续》29卷、《孝经本旨》1卷、《论语注语问答通释》10卷、《勉斋先生讲义》1卷、《朱侍讲行状》1卷、《勉斋诗钞》1卷、《黄勉斋先生文集》8卷、《晦庵先生语续录》46卷、《勉斋集》40卷等。
四、墓葬情况
黄榦墓位于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江南竹村,始建于南宋时期,在清光绪九年(1883年)进行过重修。该墓外观平面呈“风”字形,采用三合土结构。墓碑上刻有楷书“宋大儒黄公勉斋墓”。坟前的墓埕共有四层。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