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天才与亡国之君: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赵佶,北宋第八位皇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以其卓越的艺术造诣和极具争议的政治生涯而备受瞩目。他在位期间,北宋的艺术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然而国家却在他的统治下逐渐走向衰败,最终导致了北宋的覆灭,其人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起伏与悲剧色彩。 养尊处优,结缘艺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十月,赵佶出生于神宗寝殿福宁殿东侧的偏殿内,母亲陈氏后被追封为钦慈皇后。赵佶为神宗的第十一子,在宋神宗的前十个皇子中,仅有赵煦(后来的哲宗)和赵佖存活。次年正月,赵佶被神宗正式赐名,同年十月被授与镇宁军节度使、受封宁国公。元丰八年(1085 年),神宗去世,年仅八岁的哲宗即位,赵佶被封为遂宁郡王。绍圣三年(1096 年),赵佶晋升为端王。绍圣五年(1098 年),加封为司空,改任昭德、彰信军节度。 宋朝为加强皇权,皇室成员虽封号俸禄很高,但并未授予实质性的政治军事职权。在这种环境下,皇室成员或纵情声色犬马,或钻研学问艺术,以消磨时间并证明自身没有政治野心。赵佶自幼便展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与天赋,他勤奋好学,尤其痴迷于书法和绘画,时常沉浸其中,废寝忘食。 在端王时期,赵佶行动较为自由,交友广泛,与高俅、王诜等人为伍。王诜是当时著名的画家和收藏家,在王诜的影响下,赵佶对书画的热爱愈发深沉,不仅热衷于收藏名家真迹,更是潜心钻研绘画技巧,常常与王诜等人一同探讨艺术创作,相互切磋技艺。他的绘画风格逐渐形成,对花鸟、山水等题材都有涉猎,且笔下的作品栩栩如生,充满了灵动之美。在书法方面,赵佶也不断探索创新,为日后创立独特的瘦金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意外登基,初涉国政 元符三年(1100 年)正月,宋哲宗驾崩,因其无子,皇位继承问题成为朝堂焦点。大臣章惇主张,按照礼仪应当由与哲宗同母的简王赵似即位。然而,皇太后向氏认为神宗诸子皆有即位机会,由于长子申王有眼疾,故而力主立端王赵佶为帝。这一主张得到了大臣曾布、许将和蔡卞的支持,最终赵佶登上皇位,与向太后一同执掌朝政。 次年,向太后逝世,徽宗亲政,改元 “建中靖国”。此时的北宋朝廷,因王安石变法而形成的改革派和保守派对立局面依旧尖锐。徽宗在位的第一年,召回了许多保守派官员,赢得了主要保守派的支持。在中枢机构,徽宗任用了温和的保守派韩忠彦和温和的改革派曾布,试图组建一个调和两党的 “联合政府”。同年三月,又召回保守派官员陈瓘回京,任其为著作郎。然而,曾布在担任尚书右仆射期间,试图联合新旧两派的努力遭到两派共同排挤与攻击。徽宗逐渐放弃中立立场,对曾布表示 “元佑小人,不可不逐”。 崇宁元年(1102 年),徽宗开始逐步驱逐此前召回京城的大部分保守派官员。五月,罢免保守派韩忠彦;六月,罢免曾布。同时,任命赵挺之、蔡京、张商英、蔡卞等激进改革派官员。除了政治人事变动,徽宗还与道士刘混同多次交谈,探讨道教思想,并将自己的端王府重建为龙德宫,继续发展自己的艺术兴趣。从此,北宋朝廷进入了一个新的政治阶段,而徽宗也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这个国家的走向。 政治腐败,国力衰退 蔡京等新党官员上台后,打着绍述神宗改革的旗号,实则排斥异己、打击反对者,将朝堂变成了他们争权夺利的舞台。蔡京为相期间,无恶不作,贿赂公行,卖官鬻爵,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为自己积累了巨额财富。他的行为严重败坏了官场风气,使得北宋朝廷内部腐败丛生。 在经济政策上,宦官杨戬推出稻田务,以种稻的田土为由,收索民户田契。他们辗转追寻,直至找出无契可证的土地,便将超出原始田契的部分称为公田,强迫种植户作为佃户,交纳公田钱。这一举措使得北方百姓苦不堪言,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各地起义不断爆发。 宣和元年(1119 年),宋江在河北路起义,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其威名震动四方。朝廷曾试图招降宋江,但遭到拒绝。与此同时,南方的方腊起义来势更为迅猛。方腊以摩尼教为号召,聚集了大量对朝廷不满的民众,起义军在短时间内攻占了大片州县,给北宋的统治带来了沉重打击。尽管北宋朝廷最终调集兵力镇压了宋江和方腊起义,但这两场起义极大地消耗了北宋的国力,使得本就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更加摇摇欲坠。 尊崇道教,大兴土木 宋徽宗对道教极为尊崇,他自称 “教主道君皇帝”,将道教奉为国教,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他广建道观,如在京城开封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玉清昭应宫,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徽宗还频繁举行斋醮活动,召集众多道士入宫讲经说法。他对道士恩宠有加,赐予他们高官厚禄,使得道教势力在北宋时期达到了鼎盛。 除了尊崇道教,徽宗还痴迷于营造宫苑园林。他下令在杭州设置应奉局,专门负责搜罗江淮等地的奇花异石,通过水路运往东京开封,这便是臭名昭著的 “花石纲”。为了运送这些花石,不惜动用大量的粮纲船只,舟舻相衔,千里不绝。这些花石被用于修建皇家宫苑艮岳,艮岳内亭台楼阁、假山怪石、奇花异草应有尽有,宛如人间仙境。然而,这一浩大工程不仅耗费了巨额财富,还给沿途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无数家庭因之倾家荡产,百姓对朝廷的怨恨日益加深。 联金灭辽,引火烧身 宋徽宗时期,北方的辽朝逐渐衰落,而新兴的金朝势力崛起。宋徽宗为了收复燕云之地,听从了蔡京、童贯等人的建议,决定与金朝结盟,共同灭辽。宣和二年(1120 年),宋金双方签订 “海上之盟”,约定共同出兵攻打辽朝,灭辽后宋朝收回燕云十六州,将原来给辽朝的岁币转交给金朝。 宣和四年(1122 年),宋军出兵伐辽,但由于宋军长期积弱,战斗力低下,在与辽军的作战中屡战屡败。最终,金朝军队独自攻克了辽朝的南京(今北京)。按照 “海上之盟” 的约定,宋朝向金朝支付了巨额的 “燕京代税钱”,才勉强收回了燕京及周边的部分州县。然而,这次军事行动不仅暴露了北宋军队的虚弱,也让金朝看到了北宋的腐败和不堪一击,为日后金朝南下攻宋埋下了隐患。 靖康之变,沦为囚徒 宣和七年(1125 年),金朝在灭辽后,迅速将目标转向北宋,金兵分两路南下,直逼东京开封。宋徽宗见大势已去,惊慌失措之下,匆忙将帝位传给太子赵桓(钦宗),自己则退位为太上皇,试图逃避责任。 靖康元年(1126 年),金军围攻开封,宋钦宗被迫求和,答应割地赔款等一系列屈辱条件。然而,金朝并不满足于此,同年年底,金军再次南下,攻破开封城。靖康二年(1127 年)三月底,金帝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全部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宣告灭亡,这一事件史称 “靖康之变”。 宋徽宗被囚禁期间,受尽了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他从高高在上的皇帝沦为阶下囚,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如今只剩下无尽的痛苦和悔恨。在囚禁生涯中,宋徽宗写下了许多悔恨、哀怨、凄凉的诗句,如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和对家国沦陷的悲痛之情。 绍兴五年(1135 年),在五国城被囚禁了九年的宋徽宗赵佶,最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逝世,享年 54 岁。宋徽宗死后,遗言请求将自己安葬在宋朝的土地上,但被金朝拒绝。金熙宗时期,为改善与南宋的关系,在宋徽宗死后,追封徽宗为天水郡王,将钦宗封为天水郡公,去掉了之前带有侮辱含义的命名。南宋遥尊谥号圣文仁德显孝皇帝,庙号徽宗。直到绍兴十二年(1142 年),宋高宗与金议和(绍兴和议),双方同意将徽宗棺椁迁回南宋,葬于永佑陵,次年加尊为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为纪念徽宗,高宗将各地道观改名为报恩广孝寺,在徽宗生日时进行祭祀。 宋徽宗赵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悲剧性的人生经历,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无可否认,瘦金体书法和院体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他在政治上的昏庸无能,却导致了北宋王朝的覆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他的一生,是艺术与政治的矛盾交织,也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深刻写照,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与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