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达[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 天津市红桥区人物 黄达于 1925 年 2 月 22 日出生,籍贯为天津市。他是中国杰出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达的学术之路起步于艰苦的战争年代。1946 年,他从华北联合大学财政系毕业后,先后在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在早期的工作中,他便展现出对经济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入研究的热情。当时国内经济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黄达深知经济理论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开始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中。 在教学方面,黄达长期耕耘于中国人民大学的讲台,是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他的课堂充满魅力,能够将复杂的经济理论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给学生。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许多知名经济学家都曾受教于他,如吴晓求等。他培养出的学生在国内经济领域的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学术研究上,黄达成果丰硕。他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财政、金融、宏观经济等多个重要方面。1958 年,他与胡乃武教授共同编写的《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成为当时财经院校的重要教材,对普及社会主义财政金融理论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该书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财政金融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为国家的财政金融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征程,经济领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黄达积极投身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中。他深入思考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财政金融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观点。他认为,在经济转型时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开创性,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他的代表作《金融学》,历经多次修订,成为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经典教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金融学子。这本书不仅全面阐述了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问题,还紧密结合中国金融改革的实际情况,对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黄达在货币理论研究方面也有卓越贡献。他深入研究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分析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流通的特点。他指出,货币供给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过度的货币供给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而货币供给不足则会制约经济发展。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他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要建立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他的观点推动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黄达还积极参与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咨询工作。他多次参加国家重要经济会议,为国家领导人提供经济决策建议。他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对实际经济问题的深刻理解,为我国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贡献了智慧。例如,在讨论如何应对通货膨胀问题时,他提出了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的建议,得到了广泛认可。 在学术交流方面,黄达积极推动中国经济学界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他多次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介绍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同时也吸收国外先进的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他认为,只有通过国际交流,才能使中国经济学更好地与世界接轨,为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晚年的黄达依然心系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学教育事业。虽然身体状况逐渐不佳,但他仍然关注学术动态,对年轻一代经济学家寄予厚望。他经常鼓励年轻学者要扎实研究,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2014 年 11 月 9 日,黄达在北京逝世,享年 89 岁。他的离去是中国经济学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学术著作、教育理念和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经济学研究和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为中国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将铭刻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史册上,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