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毅务实的领导干部、区域建设的积极推动者 李子奇,1923 年 11 月出生,籍贯为甘肃静宁。静宁,这片承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培养了李子奇朴实坚毅的性格。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中,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卓越的领导才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拼搏奉献,为国家的革命、建设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43 年,李子奇在革命思想的感召下,积极投身革命工作。彼时,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他在甘肃本地参与抗日宣传等活动,凭借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唤醒民众、凝聚抗日力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尽管环境艰苦、局势复杂,但他始终坚守初心,积极传播抗日救国的思想,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抗日斗争中。 1945 年,李子奇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解放战争时期,他在甘肃地区从事地下工作,为党组织收集情报、传递消息,面临着巨大的危险和压力。在国民党反动势力的严密搜捕下,他凭借机智和勇敢,多次成功完成任务,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他还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斗争,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为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新中国贡献了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李子奇凭借丰富的革命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先后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为甘肃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他参与了甘肃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苦农民,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做了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李子奇致力于推动甘肃的工业发展。他深入工厂企业,了解生产情况,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养工业人才,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在他的努力下,甘肃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涵盖了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等多个领域,为甘肃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甘肃经济的快速增长。 20 世纪 60 年代,李子奇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甘肃的农业建设。他深知农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出谋划策。在他的努力下,甘肃的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就,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 期间,李子奇受到错误批判,但他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信念,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尽管身处逆境,他依然心系国家和人民,等待着为国家建设再次贡献力量的机会。 “文革” 结束后,李子奇恢复工作。他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投身到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1983 年,李子奇担任甘肃省委书记,在这一重要岗位上,他根据甘肃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符合省情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建设方面,他积极推动改革开放,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为甘肃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能源等条件,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他还积极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建设方面,李子奇重视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他推动文化体制改革,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具有甘肃特色的优秀作品。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甘肃的文化影响力。在教育方面,他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甘肃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在社会事业方面,李子奇始终关注民生问题。他加大对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在就业方面,他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就业规模,支持创业,为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3 年,李子奇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但他依然心系甘肃的发展。他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刻的洞察力,为甘肃的发展建言献策,发挥着余热。 李子奇同志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以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李子奇(1923年9月29日~2014年1月11日),陕西省神木县沙峁镇石角塔村人 ,1936年2月参加陕北红军,同年5月加入共青团,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甘肃省委原书记、甘肃省原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2014年1月11日,李子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