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一位在台湾地区政治舞台上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曾身居高位,在台湾地区政治、经济等领域产生过一定影响。然而,其背离一个中国原则,推行 “台独” 分裂行径,给两岸关系带来极大危害,严重破坏了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 李登辉于 1923 年 1 月 15 日出生,籍贯台湾台北县三芝乡(今新北市三芝区)。其成长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这段经历对他早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复杂影响。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推行皇民化运动,李登辉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接触到日本的文化与价值观。尽管他也接受了部分传统汉文化教育,但日本殖民统治的烙印在他身上难以磨灭。 早年的李登辉,在学术领域有所涉足。他毕业于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获得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凭借在学术上的成果,他在台湾大学担任教职,在农业经济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发表了一些相关学术著作和研究报告,在台湾农业经济学术圈有一定知名度。这段学术经历为他日后进入台湾地区政治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声誉。 20 世纪 70 年代,李登辉开始涉足政治。他先后担任多个农业相关部门的职务,逐步进入台湾地区行政体系的核心。1972 年,他出任台湾地区 “政务委员”,负责农业事务。在此期间,他推行了一系列农业改革措施,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技术改良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台湾农业的发展。这些举措让他在台湾地区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也为他后续的政治晋升奠定了基础。 随着在政治领域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李登辉的政治野心也逐渐膨胀。1984 年,他被蒋经国选中,出任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在担任副领导人期间,李登辉表面上拥护国民党的政策,积极参与各项政治事务,逐渐积累政治资本。1988 年,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地区领导人。 起初,李登辉在一些政策上延续了此前台湾地区的发展方向,在经济方面,继续推动台湾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当时台湾经济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压力,李登辉政府加大对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入驻,促进了台湾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对台湾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投入资金改善交通、能源等设施,提升了台湾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然而,李登辉在政治理念上却逐渐背离一个中国原则。他开始推行一系列 “台独” 分裂行径。在政治上,他逐步削弱国民党内统派力量,提拔亲信,将台湾地区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机构逐渐 “台独” 化。他主导修改台湾地区的相关法律和制度,试图从法理上为 “台独” 创造条件。例如,他推动所谓 “宪政改革”,将台湾地区的选举制度改为 “总统直选”,这一举措完全违背了一个中国原则,将台湾地区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意图昭然若揭。 在文化教育方面,李登辉推行 “去中国化” 教育。他修改台湾地区的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事实,将台湾历史与中国历史割裂开来,试图向台湾年轻一代灌输 “台独” 思想,培养 “台独” 意识。通过这种方式,他妄图从文化和思想层面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为其 “台独” 分裂行径奠定思想基础。 在对外关系上,李登辉积极推行 “务实外交”,妄图拓展台湾的 “国际空间”,寻求国际社会对 “台独” 的支持。他频繁出访一些国家,与反华势力勾结,制造 “两个中国” 2013年10月,李登辉再度抛出其“台独”论述,称台湾和大陆是所谓“国和国的关系”。 2013年11月15日,李登辉安全密帐案一审判无罪。 [2]2014年3月28日,李登辉点名要台湾“立法院长”王金平亲自出面讲话,为台湾台北学生占领“立法院”来收场。 2020年7月30日,李登辉在台北病亡,终年97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