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祺[公元1895年-1991年,遗传学家,教育家] 天津市人物 李汝祺于1895年3月2日出生在天津市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在四兄弟中排行最小 。因家庭经济状况,他10岁才踏入小学课堂。不过,李汝祺极为聪颖且勤奋刻苦,在校期间连续跳级三次,仅用5年时间就完成了7年的小学学业。在还差1年小学毕业时,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8年,李汝祺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毕业,随后前往美国,进入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农学系学习畜牧学。1923年,他从普渡大学顺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他被推荐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系研究院深造。 在哥伦比亚大学,李汝祺有幸师从世界著名遗传学家摩尔根教授。在摩尔根领导的实验室里,他投身于果蝇发生遗传学的研究工作。当时的实验室条件有限,但李汝祺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整日沉浸在对果蝇的观察与实验中。他仔细记录果蝇的各种性状变化,深入研究染色体结构畸变在发育上的效应。经过多年的艰苦钻研,1926年,李汝祺以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果蝇染色体结构畸变在发育上的效应》,出色地完成了学业,成为该实验室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其论文也成为这一领域的早期重要文献。 1926年,李汝祺满怀报国热情回到祖国。应蔡翘教授的邀请,他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在复旦的教学工作中,他将自己在国外所学的先进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同时也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尽管当时国内科研环境相对艰苦,但他依然努力探索。次年,李汝祺应聘成为燕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在燕京大学期间,他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他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深受学生喜爱。1935 - 1936年,李汝祺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修,专注于细胞遗传学研究。此次进修让他接触到了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和技术,拓宽了研究视野。回国后,他将果蝇唾腺染色体技术引入国内,并传授给学生,为国内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1942 - 1945年,李汝祺出任中国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在这段艰难的时期,他不仅要克服教学资源匮乏的困难,还要应对时局的动荡,但他始终坚守岗位,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推动学科发展。1945 - 1947年,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解剖科及北京大学动物系任教,兼任医预科主任。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为培养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人才贡献力量。1948 - 1949年,李汝祺前往英国伦敦大学生物系进修。在英国期间,他得知摩尔根学派在苏联受到不公正对待,但出于对祖国的深厚热爱,1949年夏天,他毅然回到中国。 然而,回国后国内也出现了对摩尔根学派的压制情况。李汝祺作为一名正直的科学家,坚决不认同李森科学派的伪科学观点。在这种学术环境下,他被迫中断了遗传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转而教授畜牧学,并进行胚胎学研究。即便面临诸多困难,他依然保持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在新的研究领域努力探索。1952年,全国院校进行调整,李汝祺此后一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任教。他积极参与生物系的学科建设,为遗传学专业的发展出谋划策。1986年,李汝祺正式退休,但他对科学的关注和对教育的热情并未减退。 李汝祺的研究工作广泛涉及胚胎学、细胞学和遗传学三个重要领域。在长达60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共发表论文达40篇。他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果蝇发生遗传的学者之一,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1985年,他出版了《发生遗传学》这部大型专著。在撰写过程中,他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对发生遗传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阐述。这部专著内容丰富、逻辑严谨,成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对推动国内遗传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他还率先发现了不同于欧洲含2对染色体的马蛔虫,而具有3对染色体的中国马蛔虫,这一发现为生物进化和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他通过深入研究,阐明了胚胎发育过程中各种适应环境的特征,对胚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60年的教学生涯中,李汝祺始终秉持诲人不倦的精神,践行“教而不包”的教学方法。他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他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众多著名学者,如刘承钊、谈家桢、张作干、金荫昌、李肇特等。这些学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传承和发扬了李汝祺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 李汝祺在学术团体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40 - 1941年,他担任“北平博学会”会长;1950 - 1956年,出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1978年,中国遗传学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第一任理事长兼《遗传学报》主编。在任职期间,他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中国遗传学及遗传学会的蓬勃发展。晚年,李汝祺心系中国遗传学事业的未来,思考如何加快培养青年动物遗传学人才。为此,他在中国遗传学会里设立了“奖金”,旨在奖励对动物遗传研究有创见的青年科学工作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投身于遗传学研究。 1991年4月4日,李汝祺在北京与世长辞。他治学严谨,对待每一个实验数据和研究结论都一丝不苟;他淡泊名利,专注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他为人正直,在学术争议面前坚守真理;他朴实无华,生活简单朴素。他以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成就,成为中国遗传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为中国遗传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科研工作者不断探索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