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乾坤[公元1904年-197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像 山西运城市垣曲人物 常乾坤:新中国空军事业的奠基者 常乾坤(1904 年 9 月 13 日 —1973 年 5 月 20 日),这位从山西运城市垣曲县走出来的杰出将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更是新中国航空事业和空军建设的重要奠基者。他凭借坚定的革命信念、卓越的领导才能以及对航空事业的执着追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和新中国建设的征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常乾坤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后又在苏联深造,系统学习航空知识,为他日后在航空领域的卓越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 常乾坤出生于山西垣曲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他勤奋好学,对知识充满渴望,在学业上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和毅力。1925 年,怀着对革命事业的满腔热情,常乾坤毅然投身军旅,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在黄埔军校这个革命的摇篮里,他不仅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更接触到了先进的革命思想,这对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校期间,他刻苦钻研军事理论,积极参与各种军事实践活动,逐渐成长为一名具备扎实军事素养的革命青年。 1926 年,常乾坤被选派前往苏联学习航空技术,这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先后进入苏联红军航空学校、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深造,在苏联的学习生活长达 12 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航空领域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飞机设计、制造、飞行原理以及航空战术等多方面的内容。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不仅掌握了精湛的航空技术,还积累了丰富的航空理论知识,成为当时国内屈指可数的航空专业人才。 1938 年,常乾坤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国内,投身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他先在新疆新兵营航空队任教,为培养抗日航空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1940 年,他回到延安,担任延安军事学院大队长。在延安,尽管条件艰苦,但他积极开展航空教育工作,为我军培养了一批早期的航空骨干力量。他还参与组建了延安工程学校,并担任教务主任,致力于推动军事工程技术教育的发展。1942 年,常乾坤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为更好地开展革命工作做好了准备。 抗日战争胜利后,常乾坤迎来了新的使命。1945 年,他奉命奔赴东北,参与创建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 ——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担任该校校长。在当时,创建航空学校面临着诸多困难,设备简陋、物资匮乏、人才短缺,但常乾坤毫不退缩。他四处奔走,收集散落的飞机和航空器材,亲自选拔和培养教员,制定教学计划。在他的努力下,东北航校逐渐走上正轨,为我军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航空人才,被誉为 “中国空军的摇篮”。在东北航校期间,常乾坤不仅注重学员的专业技能培养,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他要求学员们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为新中国的航空事业贡献力量。 1949 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常乾坤肩负起更为重要的责任。他担任军委航空局局长,全面负责新中国航空事业的规划和建设。在这个岗位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领导才能,积极推动航空工业的发展。他参与制定了一系列航空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组织力量进行飞机的研制和生产,为我国航空工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空军的组建工作,为空军的发展出谋划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1950 年,常乾坤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训练部部长。他深知空军训练对于提升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性,因此全身心地投入到空军训练工作中。他亲自制定训练大纲,规范训练流程,加强训练管理。在他的努力下,空军的训练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飞行员和航空技术人才。他还积极推动空军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航空技术和训练经验,为我国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常乾坤积极参与空军作战的指挥和策划工作。他深入前线,了解战场实际情况,为空军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作战策略。他组织指挥了多次重要的空战,有效地打击了敌人的空中力量,为志愿军的地面作战提供了有力的空中支援。在战争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智慧和领导才能,展现出了坚定的战斗意志和无畏的勇气。 1954 年,常乾坤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军事指挥和战略决策能力。学习结束后,他继续在空军副司令员的岗位上为空军的发展贡献力量。他关注空军的装备建设,积极推动新型飞机的研制和列装,不断提升空军的作战能力。同时,他还注重空军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空军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3 年 5 月 20 日,常乾坤在北京逝世,享年 69 岁。他的一生,是为新中国航空事业和空军建设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航空人才,推动了航空工业的发展,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和空军将士为实现我国的航空强国梦和强军目标而努力奋斗。常乾坤将军以其卓越的成就和高尚的品质,成为新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深受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