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敏瞧[公元1912年-200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山西运城市垣曲人物 车敏瞧:戎马一生的卓越将领与教育耕耘者 车敏瞧(1912 年 —2005 年 4 月 11 日),这位来自山西运城市垣曲县的杰出人物,以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投身革命,为国家和人民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又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为培育人才、推动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尽管我们难以确切知晓他毕业于哪所院校,但他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智慧,使他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非凡的才能。 车敏瞧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便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疾苦,这在他心中种下了改变社会、拯救民众于水火的种子。1929 年,年仅 17 岁的车敏瞧怀揣着梦想,徒步千里奔赴太原,凭借自身努力考入山西太原国民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勤奋学习,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逐渐接触到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开始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1934 年,他参加了中华民族抗日武装自卫会山西分会,正式踏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 1935 年,车敏瞧从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毕业后,前往上海学习研究世界语和新文字,并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这座充满革命气息的城市里,他以笔为武器,勇立潮头,激扬文字。他主编拉丁化新文字刊物《我们的世界》,并编译出版新文字读物《我们的出路》《穷人的朋友》等书籍。这些刊物和读物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广大民众传播进步思想,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为抗日救亡运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1936 年,车敏瞧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仰。1937 年春,他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将自己的一生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车敏瞧全身心地投入到抗击日寇的战斗中。他先后担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第 6 分校教务主任,以教育为阵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抗日觉悟的青年。这些青年在后来的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抗击日寇的有生力量。随后,他又担任山西第 5 专区抗日保安队政治部主任、武装科科长,积极组织和领导地方抗日武装力量,与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39 年,车敏瞧出任山西抗敌决死队第 3 纵队政治部主任。在这个岗位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工作才能,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他与司令员戎子和、政委董天知(后为戎子和)密切配合,带领决死 3 纵队在太行地区与日寇进行了多次激烈战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940 年,在著名的百团大战中,车敏瞧所在的部队积极参与战斗,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此后,他长期坚持在太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保卫太行根据地、抗击日寇的侵略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还曾担任八路军 129 师所属太行军区第 3 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司令员郭国言、鲁瑞林,政委傅雨田、王一伦)、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卢仁灿),在军区的政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有力保障。后来,他前往延安中央党校第 3 部组教科担任副科长,在党校学习和工作期间,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 抗战胜利后,中国进入了解放战争时期。车敏瞧继续在战场上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他相继担任太岳军区第 23 旅政委(旅长黄定基)、太岳第 3 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司令员柴泽民、李明如,政委柴泽民、李志敏、刘植岩),在这些岗位上,他积极组织和参与战斗,为解放区的巩固和扩大做出了贡献。他参与了曲沃战役、垣曲解放战役等重要战斗,带领部队英勇作战,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势力。1949 年,他担任华北军区第 1 兵团第 15 纵队第 45 旅政委(旅长蒲大义),后又担任解放军第 18 兵团第 62 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高德西)、第 62 军第 186 师政委(师长蒲大义)。在太原解放战役中,他带领部队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为解放太原付出了巨大努力。随后,他又跟随部队参加了西北、西南的进军,为全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车敏瞧继续在军队中任职,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他历任解放军第 62 军兼西康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保卫边疆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1951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车敏瞧接到命令,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15 军政治部主任,奔赴朝鲜战场。在朝鲜战场上,他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战争环境恶劣,敌人的火力强大,但他毫不退缩,积极开展政治工作,鼓舞士气。在上甘岭战役中,他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役爆发的当天夜间,军长秦基伟在指挥所处理完军事问题后,特意把车敏瞧叫去,专门研究干部配备问题。车敏瞧根据秦基伟的指示,连夜加班,拟定了基层干部三套班子的应战方案:一套在阵地上,一套在师、团保存,一套在军里培训,随时可以补充。他深知打仗会有伤亡,特别是基层干部伤亡大,而干部对于战斗的胜利至关重要。在战役期间,他积极宣传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激励战士们英勇战斗。著名的 “一个苹果的故事” 就发生在这场战役中。当时,第十五军一三五团七连坚守坑道,断水七日,运输员刘明生捡到一个苹果,带回坑道交给连长张计法。连长、步话机员李新民、伤员蓝发保等都不忍独自享用,一个苹果在坑道内八人手中传递两圈才吃完。车敏瞧后来证实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它体现了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团结互助和顽强意志。1952 年 10 月 23 日下午 6 时,十五军二十九师战士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被敌人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火焰燃烧,但他咬牙坚持不动,直至光荣牺牲。车敏瞧闻知此事后,立即给予高度关注。在评功会议上,针对有人因邱少云的 “出身”(俘虏兵)问题对其评功有不同看法,车敏瞧举着一份战地《快报》大声疾呼:“邱少云,了不起!死了一个守纪律的模范,避免了 400 多人的伤亡,400 人和一个人,这个比价有多大?如果都像邱少云一样,我们的伤亡就会很小了。他是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利。” 上甘岭战斗一结束,车敏瞧即组织师以上干部集中半月余,汇报基层英雄事迹,总结基层战斗经验,人人讲故事,人人谈体会,使得黄继光、邱少云等战斗英雄的事迹得以广泛传播,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 从朝鲜战场归来后,车敏瞧离开部队,投身到教育事业中。1954 年,他担任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政委、党委书记,为军队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心血。1958 年,他调任北京中医研究院党委书记,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1963 年,他担任吉林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党委书记,在任期间,他重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1973 年,车敏瞧出任吉林师范大学(后改为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当时,学校刚刚经历动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勇于担当,积极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党和国家政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着力进行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1976 年,他受到不公正对待,被强令当 “顾问”,但他始终坚定信念,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1977 年底,他复职,继续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他在任内力主彻底为右派平反,在党委会上大声疾呼:“一个人被打成右派,将影响他一家子,连累好几代人。我们一定要有错必纠,有怨必平,决不留尾巴。” 在他的努力下,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办学秩序迅速恢复,办学水平不断提升。1981 年至 1988 年,车敏瞧担任吉林省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在政协工作期间,他认真落实统战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大力改进提案工作,重视视察和调研,积极为吉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做出了重要贡献。 车敏瞧晚年极喜作诗,有诗集《铁叟蕴声》出版,著名诗人臧克家为其作序,赞道:“桑榆之年,壮心不已,发为诗歌,笔下有情。” 他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热爱。2005 年 4 月 11 日 19 时 10 分,车敏瞧在长春逝世,享年 93 岁。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还是在和平时期的教育和地方工作岗位上,他都始终坚守初心,践行使命,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以及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敬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