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1912年2月15日~1935年7月17日),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国云南省玉溪市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曾用笔名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是中国音乐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奠基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
1912年2月15日,聂耳出生在一个中医家庭。1916年,聂耳的父亲病逝,他由母亲抚养长大。1927年,聂耳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次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7月,聂耳毕业后前往上海。同年11月,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群众组织“反帝大同盟” 。1931年4月,聂耳成为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的乐队练习生,期间他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大有进步。1932年1月,他开始尝试音乐创作。1933年初,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先后出任了中国电影文化协会的执行委员兼组织部秘书、联华公司一厂音乐股主任等职位。1934年,聂耳进入东方百代公司 ,并创作了《毕业歌》《大路歌》等歌曲。1935年,他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同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
在1934年至1935年间,聂耳为歌剧、话剧和电影谱写了《新女性》《开路先锋》《大路歌》等主题歌和插曲30多首,在中国广为传唱,对激发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起了积极作用。2009年9月,聂耳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
# 聂耳:奏响时代强音的人民音乐家
聂耳,这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杰出人物,于1912年2月15日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甬道街73号。他出身中医世家,家中经营着“成春堂”中药铺,父亲聂鸿仪是一名中医,母亲彭寂宽则是傣族女性。1916年,父亲不幸病逝,母亲考取行医资格后,独自支撑起家庭的经济重担,一家人的生活清贫却也坚韧。
聂耳的音乐启蒙源自母亲彭寂宽。每当夜幕降临,母亲在灯下做针线活时,总会唱起悠扬动听的民间小调。这些质朴的旋律,如同涓涓细流,浸润着聂耳的心灵,让他从小就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8年,聂耳进入昆明师范附属小学就读初小。1922年2月,成绩优异的他顺利完成初小课程。然而,因家境困难,他不得不转至私立求实小学继续高小学习。在求实学校期间,聂耳接触到了洞经音乐,并加入昆明洞经会学习,这成为他音乐成长路上的重要实践。课余时间,他积极投身文艺活动,无论是表演双簧、演奏乐器,还是登台唱戏,都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他还加入学校学生乐团,不仅擅长演奏三弦,还凭借出色的音乐感知力担任“乐团指挥”。1925年1月,高小毕业的聂耳因优异表现,获得学校颁发的第一号奖状。
1925年,聂耳以插班生的身份考入昆明十一县联合中学(后更名“云南第一联合中学”)。初中阶段,他对音乐的热爱愈发强烈,频繁参与校内外器乐演奏活动,同时开始学唱《国民革命歌》《工农兵联合歌》等革命歌曲。此外,他努力学习英语,广泛阅读《环球旬刊》《创造月刊》等书刊,并积极投身到声援“五卅”受难工人的宣传活动中,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27年夏,聂耳初中毕业,随后进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高中部“外国语组”主修英语。在校期间,他加入共青团外围组织“读书会”,通过阅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刊和新文艺作品,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升,内心深处逐渐萌生出投身革命的坚定信念。
1928年,聂耳加入由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济难会”(后改为“互济会”),多次前往监狱探望、接济革命同志。同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刻印张贴传单、游行示威等革命活动。为了投身实际革命斗争,聂耳瞒着家人报名参加滇系国民革命军十六军“学生军”,辗转多地后,被编入“新兵队”进行集训,后担任连队文书上士。
1929年3月,聂耳随军前往广州,因资格限制未能进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4月,他遭部队遣散,化名“聂紫艺”进入广东戏剧研究所附设的演剧学校音乐班,但因与个人志愿不符,很快便离开。5月,在同乡教官的帮助下,聂耳返回昆明,重回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此期间,他与友人组建九九音乐社,积极参与校内外音乐、戏剧活动,并得到法国籍教师柏希文的指导,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和钢琴弹奏知识。同时,他在学习中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笔记本与日记中抄录马克思的相关论述。
1929年7月,昆明火药库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聂耳作为“七·一一青年救济团”的主要成员,积极参与要求赔偿灾民损失的斗争,因此受到军阀政府的关注,被迫暂避乡间。同年,他担任学生会宣传部长,结识了张鹤、艾思奇等志同道合的友人。
1930年5月,因面临被捕危险,聂耳在家人的安排下前往上海,在“云丰”申庄工作,后加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群众组织“反帝大同盟”,进一步坚定了革命信仰。
1931年3月,失业的聂耳报考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次月被破格录取为乐队练习生。在学校里,他刻苦练习小提琴,演奏技巧迅速提升。1932年1月,聂耳开始尝试音乐创作,陆续创作出口琴曲《进行曲》《圆舞曲》和小提琴曲《悲歌》。同年3月,联华歌舞班改组,聂耳被选为音乐研究股执行委员。
1932年6月起,聂耳积极参与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及其影评小组活动,以“黑天使”等笔名发表多篇评论文章。7月,他在《电影艺术》上发表《中国歌舞短论》,对明月歌剧社创办者黎锦晖提出尖锐批评,随后因思想分歧退出该社。8月,聂耳前往北平,虽报考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未被录取,但积极参与当地左翼戏剧家联盟、左翼音乐家联盟的活动。10月底,他在清华大学义勇军募捐游艺会上,用小提琴独奏《国际歌》,展现出强烈的革命情怀。11月初,因生活所迫,聂耳返回上海。
1933年初,在田汉的介绍和夏衍的监誓下,聂耳在上海联华一厂摄影棚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先后担任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执行委员兼组织部秘书、联华公司一厂音乐股主任等职务,并积极参与电影配乐和歌曲创作。5月,他在影片《母性之光》中饰演“黑矿工”,创作的插曲《开矿歌》成为他第一首表现工人阶级斗争意识的电影歌曲。
1934年,聂耳的创作生涯迎来高峰。他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进入英商“东方百代公司”工作,不仅负责收音、教学、抄谱等工作,还组织出版进步歌曲唱片,为多部影片录音配乐。他领导组建的百代公司国乐队,多次演奏《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改编的民族器乐曲,这些作品后来被灌制成唱片广泛传播。这一年,他还为《南洋大观》《渔光曲》等影片配乐,创作了《码头工人》《苦力歌》(后改名为《前进歌》)等歌曲,并撰写评论文章《一年来之中国音乐》,对当时中国音乐界进行了全面总结。
1935年1月,聂耳出任联华影业公司二厂音乐部主任,为《新女性》配音、作曲,同时为话剧《回春之曲》创作多首插曲。3月中旬,他仅用两夜时间便完成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稿,随后又创作了插曲《铁蹄下的歌女》。4月,因国民党政府欲逮捕聂耳,为提升音乐修养,他东渡日本,并在日本对《义勇军进行曲》进行修改。
然而,命运却在此时无情地捉弄了这位天才音乐家。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1937年,他的骨灰被运回中国,安葬在昆明滇池畔西山上。
聂耳的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领域,且大多为进步电影和戏剧创作插曲。在群众歌曲方面,《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进行曲式的爱国歌曲,深刻反映了人民大众反帝爱国的斗争主题,激昂的旋律激发了无数人的爱国热情;《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等劳动歌曲,则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英勇无畏的先锋形象。在抒情歌曲方面,《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村女》等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被压迫人民的痛苦生活,同时展现出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聂耳用短暂而璀璨的一生,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激励着无数人投身革命,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