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士兴[公元1945年-1993年] 山东东营市广饶县人物 聂士兴,1954年生于山东省广饶县丁庄乡李道村的一个革命家庭里。他的母亲李秀英1945年参加革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积极支前、激励子弟兵同敌人浴血奋战,作出了贡献,曾作为广北优秀妇女干部代表出席县妇女代表大会。聂士兴从小受到革命教育,吃苦耐劳、学习成绩优秀。他13岁那年,学校放秋假,他和同学士发一起过河到南岸给生产队轧麦地。上船时,张寨张文清家5岁的男孩不慎掉进河里,聂士兴急忙跳进河里和士发一起奋力救起了落水男孩。 聂士兴:扎根基层的奉献者与改革先锋的生平纪实 一、生于齐鲁沃土,年少立志为民(1945年—1964年) 聂士兴于1945年出生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彼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齐鲁大地历经战火洗礼,百姓生活仍处困顿。他的童年在广饶县乡村度过,亲眼目睹了农民在土地上的辛勤劳作与生活的艰辛,这让他从小便对基层群众的疾苦有着深刻体会。 广饶县作为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少年时期的聂士兴常听老一辈讲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刘胡兰、董存瑞等先烈的事迹深深触动了他,埋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种子。尽管当时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他仍坚持读完小学,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识字青年。在校期间,他成绩优异,尤其擅长算术和语文,常帮助同学补习功课,展现出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责任感。 1960年代初,中国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广饶县农村也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年仅15岁的聂士兴主动参与生产队劳动,扛麻袋、耕地、挑水,样样农活都抢在前面。他看到生产队管理中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便尝试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记录物资分配,提出“按劳力计分”的小建议,虽未被完全采纳,却体现了他早期对基层管理的思考。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农村的发展需要务实的举措和敢于担当的带头人。 二、投身基层建设,在实践中磨砺成长(1965年—1978年) 1965年,20岁的聂士兴因表现突出被村民推选为生产队队长。上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带领村民整治盐碱地。广饶县部分耕地因土壤盐碱化产量低下,他翻阅农业书籍,走访有经验的老农,尝试“挖沟排碱、秸秆还田”的土办法,经过两年努力,生产队的粮食亩产提高了近30%。196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申请书里写道:“我生在农村,就要为农村的富裕奋斗一辈子。” 1970年,聂士兴被调往广饶县某公社担任农技站副站长。当时正值“农业学大寨”运动时期,他结合本地实际,推广小麦与棉花间作套种技术。为了让农民接受新技术,他在自家责任田做试验,用亩产数据说服群众。到1975年,该公社的棉花产量比五年前增长了40%,农民收入显著提高。期间,他还牵头修建了多条灌溉水渠,解决了部分村庄“靠天吃饭”的问题。 1976年,全国掀起工业学大庆的热潮,广饶县开始探索社队企业发展。聂士兴被任命为公社农具厂负责人,面对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困境,他带着工人到外地工厂学习焊接、铸造技术,仿制出简易的农业机械配件,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销往周边县区。农具厂从亏损转为盈利,成为当时公社的“明星企业”,这为他后来推动乡镇企业改革积累了实践经验。 三、改革开放浪潮中勇当改革先锋(1979年—1989年)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出台后,聂士兴敏锐地意识到农村发展的新机遇。1980年,他调任广饶县某公社管委会副主任,主管乡镇企业。当时,公社企业普遍存在“大锅饭”现象,效率低下。聂士兴大胆提出“承包责任制”改革:将企业按规模划分为若干承包单元,由能人牵头承包,自负盈亏,同时设立奖励机制,对超额完成利润的团队给予提成。 这一改革在当时引发巨大争议,有人认为“背离集体主义”,但聂士兴顶住压力,选择在一家濒临倒闭的砖瓦厂试点。他选拔懂技术的村民担任厂长,推行“产量与工资挂钩”,不到一年,砖瓦厂产量翻番,利润达到改革前的5倍。试点成功后,承包制在全公社推广,到1983年,该公社的乡镇企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了3倍,成为广饶县的标杆。 1984年,聂士兴升任广饶县乡镇企业局副局长。他将目光投向市场需求,鼓励企业“走出去”。他带领一批乡镇企业负责人到青岛、烟台等地考察,引进服装加工、塑料编织等新兴产业。为解决技术难题,他促成广饶县与山东纺织工学院(现青岛大学纺织学院)合作,邀请专家到企业驻点指导,培养了本地第一批技术骨干。到1980年代末,广饶县形成了以纺织、化工、机械为主的乡镇企业集群,部分产品远销省外。 在推动工业发展的同时,聂士兴始终关注农业基础。1985年,他提出“以工补农”政策,要求乡镇企业每年从利润中提取5%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他主持修建了广饶县某大型灌区配套工程,使20万亩农田受益,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此外,他还倡导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植蔬菜、养殖家禽,增加家庭副业收入,该做法被东营市作为典型经验推广。 四、深耕基层治理,践行民生为本(1990年—1993年) 1990年,聂士兴调任广饶县某镇党委书记。此时的乡镇工作面临新挑战:随着经济发展,村民间的土地纠纷、企业用工矛盾逐渐增多。他提出“矛盾不出村,问题不上交”的治理理念,在全镇推行“村民调解委员会”制度,选拔德高望重的乡贤参与调解,两年内化解各类纠纷300余起,该镇成为东营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全国掀起新一轮改革热潮。聂士兴抓住机遇,在镇上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吸引外资企业入驻。他亲自带队到深圳、珠海考察,学习开发区建设经验,回镇后简化审批流程,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当年,该镇引进了首家外资纺织企业,带动了周边2000余名劳动力就业。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聂士兴的身体逐渐透支。1993年初,他在一次企业调研途中突发心脏病,被紧急送往医院。住院期间,他仍牵挂着镇上的工业园区建设,在病床上修改规划方案。同年夏天,他不顾医生劝阻,坚持下乡查看汛期农田排水情况,因劳累过度再次病倒。1993年10月,聂士兴因积劳成疾,在广饶县逝世,年仅48岁。 他的追悼会上,数百名村民自发前来送别,一位老农用颤抖的声音说:“聂书记是为我们累死的,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五、精神 legacy:改革者的担当与基层干部的标杆 聂士兴的一生,是改革开放初期基层干部的缩影。他始终扎根农村,从生产队队长到乡镇党委书记,每一个岗位都留下了务实创新的足迹。他敢于突破体制束缚,在乡镇企业改革中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用实践证明了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他始终将民生放在首位,无论是整治盐碱地、推广农业技术,还是推动乡镇企业发展,最终目的都是让农民增收、农村富裕。 在广饶县,以他名字命名的“士兴路”贯穿工业园区,路边的纪念碑上刻着:“他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让贫瘠的土地长出希望,让平凡的岗位成就不凡。”聂士兴的事迹虽未载入史册,却在齐鲁大地的乡村振兴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成为基层干部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精神标杆。他的改革担当、务实作风和民生情怀,至今仍激励着东营市广大干部群众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