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祚仁,1963年1月15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难熔金属粉末冶金和铝合金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材料学部副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
1983年8月,聂祚仁在武汉理工大学机械系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专业获学士学位;1994年12月,在中南大学材料系金属塑性加工专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11月,在中南大学材料系金属塑性加工专业获博士学位;2004年11月,任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2013年4月,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21年1月,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聂祚仁: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领军者
聂祚仁,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长期致力于材料全生命周期环境友好发展研究,在难熔金属、铝合金及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为我国材料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教育与职业历程**
1、学术成长**
- 1979年考入武汉理工大学机械系,获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专业学士学位(1983年)。
- 转向材料领域深造,于中南大学先后获金属塑性加工专业硕士(1994年)、博士学位(1997年),师从我国材料科学泰斗黄培云院士。
2、职业发展**
技术研发期:1983年起在邮电部设计院从事邮政机械设计;1987年入职中南大学,任测试中心电镜室副主任,奠定材料微观分析研究基础。
学术突破期:1997年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历任材料学院副院长(2000年)、院长(2004年),2013年起担任副校长,2021年任校长,推动学校材料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国际交流:2002—2004年任日本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客员教授,深化材料环境负荷评价领域的国际合作。
**科研成就与学术贡献**
1、核心技术创新**
难熔金属领域:研制多元复合稀土钨电极,解决传统钨材料高温性能不足问题,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4年、2008年);开发钨钴镍再生粉末技术,突破废弃硬质合金高效回收瓶颈。
铝合金领域:提出铒微合金化技术,显著提升铝合金抗腐蚀与加工性能,相关成果纳入“铝资源高效利用与高性能铝材制备”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
循环经济领域:建立材料全生命周期评价(LCA)技术体系,主持“废弃钴镍材料循环再造”“都市水泥低环境负荷制备”等项目,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2012年)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
2、学术影响力**
- 出版专著7部,发表SCI/EI论文480余篇,他引超4500次;授权中国、美、日等国发明专利127项,开发软件著作权多项。
- 领衔建设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成为材料环境化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
**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
1、教育理念与实践**
- 提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材料专业建设理念,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2015年设立“环境材料优秀学子”奖学金,激励材料、环境学科学生投身绿色技术研究。
- 培养博士、硕士百余名,团队成员多成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技术骨干,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的完整人才培养链。
2、社会与行业担当**
- 兼任教育部材料类教指委副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专家委员等职,参与国家材料产业政策制定与行业标准修订。
- 作为先进铝合金技术协同创新联盟专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我国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战略产业关键材料国产化。
**荣誉与评价**
个人荣誉:获“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6年)等。
行业评价:北京工业大学评价其“科研成果转化业绩突出”;《北京教育》称其“解决社会民生与国家工程难题,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聂祚仁以“材料绿色化”为使命,将学术研究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从实验室创新到产业应用推广,始终走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他的科研历程不仅展现了中国学者的创新魄力,更诠释了高等教育管理者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