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栾恩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
栾恩杰
栾恩杰[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像 辽宁沈阳市沈北新区人物
栾恩杰:航天征途上的闪耀之星
在我国航天与国防科技的璀璨星空中,栾恩杰是极为耀眼的一颗。他是导弹控制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领域的杰出专家,凭借卓越贡献荣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1940年10月25日,栾恩杰诞生于吉林省白城地区,祖籍为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沈阳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赋予了他勇往直前的气魄与对未知探索的无限热忱。

栾恩杰的家庭对他影响深远。他的父亲是1945年投身革命的老干部,在铁路战线默默奉献,参加过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铁路运输工作,还荣获了朝鲜领袖金日成颁发的国旗勋章。母亲虽未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但通过解放后的扫盲班学习,具备了看报、读信的能力。家中有位舅舅曾留学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空气动力系,成绩斐然。母亲常以舅舅刻苦学习、立志报国的事迹激励栾恩杰,在他心中种下了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种子。

1960年,栾恩杰从铁一中(现齐齐哈尔中学)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彼时,邓小平视察哈工大,提出“哈工大要搞尖端”,学校随即创建一批尖端专业。栾恩杰原本就读电机系,后被调整至控制系,学习陀螺原理、仪表及惯性制导专业。陀螺仪作为飞行器的核心器件,掌控着飞机、导弹、飞船的飞行姿态,这次偶然的专业转变,决定了栾恩杰一生的事业方向。大学期间,他勤奋苦读,成绩出类拔萃,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其学习经验还被刊登在校报上,标题为《栾恩杰是怎样学习的》。多年后,身为航天事业领军人物的他,仍对大学5年的学习经历心怀感恩,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让他受益终身。他感慨道:“我要感谢老师教给了我扎实的基本功,技术虽千变万化,但原理相通,这是我多年工作的深刻体会,也是哈工大老师对我的悉心培育。”

1965年,栾恩杰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精密仪器专业攻读研究生。在清华,他进一步深耕专业知识,提升学术水平。1966年5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将个人理想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为日后在航天领域拼搏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1968年,研究生毕业后,栾恩杰被分配到内蒙古的七机部第四研究所,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开启了他的航天之旅。

在七机部第四研究所,栾恩杰参与到固体火箭发动机这一关键技术的研究中。当时,先进大国对相关技术严密封锁,为填补国内在新型导弹制导研究领域的空白,作为工程组长的栾恩杰,与各单位专家携手,凭借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坚定决心、严谨科学的态度,潜心钻研、反复实验。历经13年不懈努力,他们成功完成任务,为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筑牢根基。此后,栾恩杰逐步从技术员成长为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副所长、所长,直至研究院副院长,顺利实现从技术人员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1978年后,他先后在七机部第二研究院十七所担任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后又担任研究院副院长。1984年后,出任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长,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等职务,在不同岗位上持续发光发热,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1993年,栾恩杰出任国家航天局副局长,1998年升任局长,兼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主管工程质量与科学技术发展等重要工作,直至2006年卸任。主政航天局的8年,他成绩卓著。他积极倡导并组织完成我国首部航天白皮书,让中国航天发展规划以公开透明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总主编,他汇聚几千名各领域专家,耗时2年撰写出版图文并茂的《国防科技名词大典》,这成为我国首部集国防科技工业各领域专业名词术语于一体的大型工具书;在深空探测科学研究方面,他极具前瞻性,提出并指导小行星附着等课题研究,为探月工程立项及我国以探月为起点的深空探测奠定坚实基础。在此期间,他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个人所获荣誉更是数不胜数。

1998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规划论证,刚担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的栾恩杰,便投身到这项意义非凡的工作中。此后2000多个日夜,他全力开展前期数据收集与实验准备。2004年1月,探月工程获批正式启动,恰逢猴年大年初二,激动不已的栾恩杰当晚赋诗一首:“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这一年,64岁的他又多了“探月工程总指挥”这一重任。他迅速组建起近万人的庞大团队,在3年内推动“嫦娥工程”迈出关键三大步。2004年为开局年,2005年为攻坚年,2006年为建造年,如此短时间内完成卫星研制并成功发射,在航天史上堪称奇迹,背后的艰辛与付出难以言表。

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探测器成功实现绕月飞行,中国自此跻身世界少数能独立开展月球探测活动的国家之列。然而,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充满挑战。嫦娥一号进入月球引力区时,“刹车”时机的精准把握至关重要,过早卫星会游离太空,过晚则会撞上月球。为确保万无一失,栾恩杰带领团队进行近30次大型试验,制定84项故障模式预案。最终,嫦娥一号发射圆满成功,所有预案未派上用场,却见证了团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栾恩杰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航天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嫦娥一号任务完成后,他力主让一线老同志退居二线,将岗位交给年轻人。他深知,人才的成长与传承是航天事业不断进步的保障。在他推动下,一批批深空探测人才茁壮成长,为后续航天任务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人力基础。

2013年底,嫦娥三号成功实现中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与巡视勘察,完成“落”的目标;2020年底,嫦娥五号成功携带月球“土壤”返回地球,“回”的目标顺利达成。2020年12月,内蒙古四子王旗寒风刺骨,气温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80岁高龄的栾恩杰坚持前往着陆区迎接嫦娥五号。他深情地说:“我是来接嫦娥回家的,我等这天等了16年,这是我们航天人对祖国的承诺。”

栾恩杰不仅在航天工程实践中成果丰硕,在学术领域同样建树颇丰。他提出契合国情的系统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在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广泛应用并成效显著;撰写出版学术专著《航天系统工程运行》,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与科学报告,为航天领域的理论发展添砖加瓦。

工作之余,栾恩杰热爱诗词创作,闲暇时常有感而发,用诗词抒发豪情、友情、亲情与心情。2005年12月,他出版诗词集《村子情怀》。他曾说:“闲暇时,我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包括工作相关的前沿理论书籍以及大科学家著作,如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同时,我也喜爱写诗填词,虽不精通,但乐在其中,诗词能表达心声,蕴含无穷韵味。”

栾恩杰凭借卓越贡献,收获诸多国家级荣誉。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项。这些荣誉是对他为中国武器装备和航天事业发展所做杰出贡献的高度认可。

如今,虽已步入高龄,栾恩杰依然心系航天事业,关注着行业发展动态,为年轻一代航天人提供宝贵建议与指导。他的一生,是为航天事业无私奉献、不懈奋斗的一生。从东北小城走出的他,怀揣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对航天的执着追求,在航天征途上留下了坚实且光辉的足迹,成为激励无数后来者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灯塔 。 
上一篇:吴咸中下一篇:王玉普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晋国权臣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第一个击剑世界女冠军
中央政治局常委
原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
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家
原黑龙江省委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原副主任
中国著名歌唱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