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元培[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像 福建省莆田市人物 林元培,1936年2月8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福建省莆田,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资深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林元培:桥梁巨擘的传奇人生与卓越贡献 在当代中国桥梁建设的璀璨星空中,林元培院士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恒星之一。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坚韧的毅力和对桥梁事业的无限热忱,在桥梁设计与建造领域铸就了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从繁华都市的跨江大桥到浩渺大海上的跨海长桥,林元培的作品横跨山河湖海,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格局,更成为了展现中国桥梁技术实力与创新精神的标志性建筑。他的一生,是与桥梁紧密相连的一生,是为中国桥梁事业蓬勃发展而不懈奋斗的一生。 求学经历:萌芽初绽 1936年2月8日,林元培出生于上海市,原籍福建省莆田县西天尾渭阳村。尽管出生在繁华的上海,但家乡莆田的山水人文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莆田人敢闯敢拼、吃苦耐劳的精神特质,也深深融入了他的血脉之中。1951年,林元培进入上海土木工程学校学习。在这所学校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土木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对桥梁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课堂上全神贯注地聆听老师的讲解,课后则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各种专业书籍和资料。凭借着自身的聪慧和刻苦努力,林元培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日后投身桥梁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4年,林元培以出色的成绩从上海土木工程学校毕业,正式开启了他在桥梁领域波澜壮阔的职业生涯。 早期工作与积累:崭露头角 1954年,林元培毕业后便进入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工作。初入职场的他,被分配到了最基层的设计岗位,参与一些小型桥梁的设计工作。尽管工作任务琐碎、繁重,但林元培没有丝毫抱怨,他深知每一个小项目都是积累经验、提升能力的宝贵机会。在工作中,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桥梁的选址、结构设计到施工工艺的选择,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经常深入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密切沟通,了解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些实践经验反馈到设计工作中。 1962年,26岁的林元培从农村回到了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此时的他,经过几年基层工作的磨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对桥梁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1963年,林元培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契机,他参与了柳州大桥的设计工作。这座大桥由时任上海市政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刘作霖主持建造,林元培在其中承担了部分关键设计任务。在柳州大桥的设计过程中,林元培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积极参与解决各种技术难题。他与团队成员密切协作,对桥梁的结构形式、受力性能等进行了反复的分析和论证。最终,柳州大桥顺利建成,林元培也在这个项目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成长,他的专业能力得到了业内的初步认可。 此后的岁月里,林元培又陆续参与了许多桥梁项目的设计工作,其中包括1977年建成的上海泖港大桥。在这些项目中,林元培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逐渐在桥梁设计领域崭露头角。他的设计风格严谨而不失创新,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为他日后主持大型桥梁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持重大桥梁项目:铸就辉煌 黄浦江上的璀璨明珠 19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上海的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加强浦东与浦西的联系,促进上海的整体发展,在黄浦江上建造大桥的计划被提上日程。林元培凭借着在桥梁设计领域多年的积累和卓越的专业能力,成为了这一历史重任的担当者。 1988年,林元培担任南浦大桥的总设计师。这座大桥是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其建设备受国内外关注。在设计过程中,林元培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和挑战。黄浦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地质条件复杂,同时还要考虑到大桥与周边城市环境的协调。林元培带领设计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勘察和研究分析。他们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资料,借鉴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创新。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努力,林元培最终确定了南浦大桥的设计方案。该桥采用了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当时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1991年,南浦大桥顺利建成通车,它如同一道长虹横跨在黄浦江之上,成为了上海的新地标。南浦大桥的建成,不仅极大地缓解了上海的交通压力,也为中国大跨度斜拉桥的设计与建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林元培也因南浦大桥的成功设计,声名远扬。 南浦大桥的成功并没有让林元培满足,紧接着,他又投身到了杨浦大桥的设计工作中。杨浦大桥的建设目标是要超越南浦大桥,成为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斜拉桥。这对于林元培和他的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设计杨浦大桥时,林元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深知,要想实现更大的跨度,必须在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上进行重大突破。林元培带领团队对各种可能的结构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经过反复的计算和论证,最终确定了杨浦大桥的设计方案。杨浦大桥主桥采用双塔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结构,主跨602米,比当时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跨度斜拉桥还长。为了确保大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林元培在桥塔拉索锚固的结构设计上进行了优化改良,从工艺构造上解决了大桥的关键结构难题。1993年,杨浦大桥胜利建成通车,它以其宏伟的气势和先进的技术,震惊了世界桥梁界。杨浦大桥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的斜拉桥设计建造能力一举跃居国际桥梁界领先地位,林元培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桥梁界的传奇人物。 在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之后,林元培又主持设计了徐浦大桥。徐浦大桥同样是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黄浦江越江通道。在徐浦大桥的设计过程中,林元培充分发挥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注重创新与传承相结合。他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成熟的技术应用到项目中,同时也考虑到大桥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林元培大胆启用年轻的技术人员,将设计的重任交给了3位30多岁的青年才俊,自己则在背后给予指导和支持。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年轻的团队成功地完成了徐浦大桥的设计工作。1997年,徐浦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完善了上海的交通网络。 2003年,林元培主持设计的卢浦大桥建成通车。卢浦大桥是世界上首座全焊钢结构拱桥,其主跨达550米,在当时创造了世界纪录。这座大桥的设计和建造难度极高,拱桥在软土地基上的建造、结构计算和施工工艺等都是前所未有的难题。林元培带领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试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他们采用了先进的结构体系和施工方法,确保了大桥的顺利建成。卢浦大桥不仅是一座交通枢纽,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其独特的造型和雄伟的气势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卢浦大桥获得了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的“杰出结构大奖”,这是对林元培和他的团队在桥梁设计与建造领域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 东海之上的巨龙腾飞 2002年,林元培迎来了他职业生涯中又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东海大桥的设计。东海大桥是连接上海本土与洋山深水港的跨海通道,它横跨杭州湾北部海域,总长32.5公里,是当时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外海超长桥梁。建设东海大桥面临着诸多世界级的难题,如恶劣的海洋环境、复杂的地质条件、超长的施工距离等。在设计过程中,林元培和他的团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需要考虑桥梁在强风、巨浪、地震等自然灾害作用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要解决海上施工的技术难题。林元培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对海洋环境、地质条件等进行了深入的勘察和分析。他们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跨海大桥建设经验,结合东海大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设计。东海大桥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如海上大型沉桩技术、大跨度桥梁结构体系、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等。2005年,东海大桥全线贯通,它如同一座海上长城,横卧在东海之上,为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东海大桥的建成,不仅体现了中国在跨海大桥建设领域的高超技术水平,也为林元培的桥梁设计生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技术创新与理论贡献:智慧引领 林元培在长期的桥梁设计实践中,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桥梁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和设计理论。他提出的一系列新型桥梁构造和施工工艺,有效地解决了众多重大桥梁工程建设难题,为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在桥梁构造方面,林元培提出的工字型叠合梁钢束与梁的节点构造、箱形叠合梁钢束与梁的节点构造、预应力混凝土锚固节点构造等,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这些构造形式在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东海大桥等众多桥梁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桥梁的结构性能和安全性,还简化了施工工艺,降低了工程成本。例如,在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的设计中,林元培针对斜拉桥的特点,对拉索与主梁、桥塔的锚固节点进行了精心设计,确保了拉索能够有效地传递荷载,保证了大桥的稳定性。在东海大桥的建设中,他提出的海上桥梁基础构造形式,适应了复杂的海洋地质条件,提高了基础的承载能力和抗冲刷能力。 在施工工艺方面,林元培也进行了许多创新。他结合不同桥梁项目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在卢浦大桥的建设中,为了实现全焊钢结构拱桥的建造,林元培带领团队研究出了一套先进的焊接工艺和施工流程,确保了钢结构的焊接质量和整体性能。在东海大桥的海上施工中,他提出了采用大型浮吊进行海上构件安装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风险。 林元培还注重将实践经验总结升华为理论成果。他先后在中国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重要论文24篇,专著有《斜拉桥》(1996年再版),2007年主编出版《桥梁设计工程师手册》。这些学术成果不仅是他个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桥梁工程领域的宝贵财富,对推动中国桥梁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1992年9月,在纽约国际桥梁会议的讲台上,林元培作为斜拉桥中国流派的代表,向与会的世界各国桥梁设计者清晰地阐述了他对上海“南浦”“杨浦”两座斜拉桥的设计理论,并描绘了中国斜拉桥的发展前景。他的发言引起了国际桥梁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为中国桥梁技术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荣誉与社会影响:德艺双馨 林元培凭借其卓越的桥梁设计成就,赢得了众多荣誉和奖项,成为了中国桥梁界的一面旗帜。1989年,他被授予第一批中国勘察设计大师,这是对他在工程设计领域杰出贡献的高度认可。1990年,他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以表彰他为国家建设所做出的突出贡献。1993年,林元培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他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对上海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1994年,他荣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桥梁大奖),这一奖项是中国桥梁界的重要荣誉,体现了他在桥梁领域的卓越地位。1995年,林元培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这是对他多年来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最高褒奖。1996年,他获得上海建设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998年,他主持设计的重庆李家沱长江大桥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金质奖)。2004年,上海卢浦大桥获得美国国际桥梁协会eugenec.figgjr奖。2005年,林元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之一,标志着他在桥梁工程领域的成就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同年,他主持设计的上海市卢浦大桥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7年,林元培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这一奖项旨在奖励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充分肯定了他在桥梁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卓越贡献。2015年4月10日,林元培在上海举行的命名仪式上正式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这颗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9月11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10230号的小行星,于2015年1月5日获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命名为“林元培星”。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林元培个人的高度赞誉,也体现了他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力。 林元培的桥梁设计作品不仅改善了交通状况,促进了经济发展,还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设计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徐浦大桥等,成为了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象征,见证了上海的崛起与腾飞。这些大桥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东海大桥的建成,为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促进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林元培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他担任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等职务,在政治舞台上为科技事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他还担任过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学会副主任、上海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积极推动行业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中国桥梁技术的整体提升。 林元培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桥梁工程人才。在他的带领下,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成长为一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桥梁设计团队。他鼓励年轻人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为中国桥梁事业的未来发展储备了充足的人才力量。他的学生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传承着他的技术和精神,继续为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总结与展望:精神不朽 林元培院士的一生,是为中国桥梁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设计建造了一座又一座举世瞩目的桥梁,将中国的桥梁技术推向了世界前沿。他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一座座宏伟的桥梁建筑上,更体现在他对桥梁技术的创新和理论的贡献上,以及他为中国桥梁事业培养的众多优秀人才上。 林元培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桥梁人不断前行。他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对桥梁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成为了中国桥梁界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中国桥梁事业正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转变。林元培院士的精神将继续引领着中国桥梁人在技术创新、工程实践等方面不断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桥梁力量。相信在林元培等老一辈桥梁专家精神的鼓舞下,中国的桥梁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创造更多的世界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