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柏生:珠海走出的建筑结构巨擘
在珠海的悠悠历史中,众多杰出人物如璀璨星辰照亮各个领域,容柏生便是建筑结构领域的一颗耀眼巨星。1930年8月27日,容柏生出生于广州,祖籍广东省珠海市。他的家庭背景为其成长奠定了独特基调,父亲身为国民党高级军官,官至中将,原本优渥安逸的生活,却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被彻底打破。战火纷飞中,母亲无奈带着几个子女踏上颠沛流离之路,主要辗转于东江流域的客家地区。每到一处新地方,母亲都想尽办法将容柏生送入当地学校,尽管学习生活断断续续,却未曾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直至抗战胜利,一家人终于迁回广州,容柏生才得以稳定地开始高中学习生涯 。
1949年,对于容柏生而言,是命运转折的关键一年。刚参加完高考,广州城迎来解放。由于父亲的特殊身份,全家匆忙逃至澳门。在澳门,容柏生意外得知自己已被广州名牌大学录取,这一消息令他既惊喜又纠结,父亲强烈反对他回广州上大学。然而,澳门缺乏条件优良的综合性大学,权衡之下,容柏生坚持返回广州读书,最终父亲妥协,但提出只准他报考岭南大学。自幼对机械满怀兴趣的容柏生,在高考报考时,同时填报了中山大学机械系和岭南大学土木系,幸运的是,两所学校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彼时,中山大学进步氛围浓厚,学潮活动频繁;而岭南大学作为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学术氛围纯粹,基本不涉及政治活动。综合考虑后,容柏生遵循父命,踏入了岭南大学土木系的大门 。
进入大学后,生活的挑战接踵而至。1949年10月,国民党败退台湾,撤退途中炸毁海珠桥,身在岭南大学的容柏生被爆炸声震得险些从自行车上摔倒。此后,父亲前往台湾,家庭经济来源瞬间断绝。起初,母亲靠着变卖首饰、家具艰难维持生计,居住条件也每况愈下,从宽敞房屋搬到狭小住处。随着日子愈发穷困,妹妹无奈放弃大学学业选择工作,容柏生也面临辍学危机。在这艰难时刻,他向系主任倾诉了自己的困境,系主任深感同情,鉴于他成绩优异,建议他申请免交学费,学校规定成绩突出且家庭贫困的学生可享有此待遇。申请获批后,学费问题得以解决,但住宿和伙食费用仍无着落。为此,容柏生在学校附属小学兼任教师,以此获得免费住宿资格;同时申请工读,每天为学校工作两小时,每月赚取16元,不仅解决了每月12元的伙食费,还略有结余作为零花钱。为了节省时间,他中午放弃休息,在图书馆整理书籍或为系主任担任打字员,尽管起初对打字一窍不通,但为了保住这份工作,他偷偷用几天时间刻苦自学打字技能 。
大学期间,容柏生还积极响应号召,参与淮河修治和公路修建工作。1952年,全国院校大调整,岭南大学的文、理科并入中山大学,工科迁至石牌组建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1953年,容柏生顺利从华南工学院毕业,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本应统一分配工作,可毕业体检时他被查出患有肺病,无奈只能留校休养。几个月后复查,病症竟奇迹般消失,但此时全国分配委员会已解散,错过统一分配时间的他,同班同学都被分配到北方,而他最终由地方人事部门分配工作,幸运的是,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慧眼识才,接纳了他 。
初入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容柏生便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过人的工作能力,仅用3年时间就晋升为工程师。然而,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他遭遇人生重大挫折,被错误认定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受批斗并被下放到农村。即便身处困境,他对建筑结构的热爱和钻研精神从未熄灭。1972年,随着形势好转,容柏生逐步恢复工作,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被提升为主任工程师,并承担起广州15层海运局大楼的设计重任 。
当时,广州高层建筑屈指可数,除了爱群大厦(14层)外,可供参考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资料极度匮乏,且计算工具落后,要精确推算15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数据,难度超乎想象。但容柏生凭借执着的钻研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不断探索计算方法,与同事一起用手摇计算机艰难地算出设计所需的各项数据。最终,他的设计方案顺利通过交通部专家审查,广州海运局大楼的建成,不仅彰显了他的专业实力,也为他后续在高层建筑设计领域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也为容柏生的事业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1981年,身为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的他,主持深圳亚洲大酒店(现香格里拉大酒店)的设计工作。这座38层、高114米、总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的Y型建筑,充分展现了他的创新思维和卓越设计才华。他开创性地设计出钢筋混凝土巨型构架结构体系,以三角形核心筒与每翼尽端两个小筒体作为竖向支承,将114米高的建筑划分为6大层钢筋混凝土巨框,每个巨框都成为独立的受力单元。这种创新结构形式,既为建筑平面布置提供了极大便利,又实现六个单元同时施工,大幅加快施工进度。该结构体系在国内尚属首创,荣获国家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香格里拉酒店国际集团高层考察深圳建筑时,一眼相中这座外形新颖、结构独特的建筑,将其收购并更名为香格里拉大酒店,使其成为深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
1985年,容柏生迎来职业生涯的又一高光时刻,他主持设计了广东国际大厦。这座63层、高200米的摩天大楼,是当时全国最高建筑,其设计难度堪称巨大。为确保建筑质量,容柏生深入研究竖向荷载、风作用、地震作用、温度变化、内外筒竖向变形差、预应力张拉影响等诸多复杂因素,一头扎进电脑房进行大量计算,打印出的电脑纸重达10多公斤。他大胆采用筒中筒结构设计,创造性地运用无粘结预应力楼盖,将楼板厚度从常规的30cm减至22cm,不仅节省7000多立方米混凝土,还增加了楼层净高,在200米高的建筑内成功实现63个层高为3.1米的楼层设计,这在当时极为罕见。1989年,广东国际大厦顺利封顶,同年,容柏生荣获建设部授予的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
在长期的建筑结构设计实践中,容柏生还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上世纪70年代,他投身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法研究,与计算机专家合作,成功研制出一套完整且实用的设计方法及计算机程序,为高层建筑结构分析提供了高效工具,推动国内该领域研究迈向新高度;1983年,他首创新型“超级构架”结构体系,为建筑结构设计提供全新思路;90年代,他提出钢筋混凝土高层住宅建筑中的“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该体系被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高层住宅建设,并被纳入“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
容柏生还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技术规范编写工作,他参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等国家技术规范2项,主编《锤击式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等地方技术规范2项。这些规范为建筑行业提供了重要标准,有力保障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 。
自我国实行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制度以来,容柏生凭借深厚的专业造诣和丰富经验,参与全国各大城市上百项超限高层建筑的专项审查工作,为确保这些建筑的抗震安全性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还频繁受邀在全国三十多个城市(包括香港和台湾)举办技术讲座,分享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推动建筑结构领域技术交流与发展 。
多年来,容柏生设计的众多建筑作品如广州白云宾馆、广州海运局大楼、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广东国际大厦等,不仅成为城市地标性建筑,更引领了不同时期高层建筑设计潮流。他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创新,对我国建筑结构领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1995年,凭借在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的卓越成就和突出贡献,容柏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建筑工程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此后,他继续活跃在建筑领域,担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主任、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 。
2003年,容柏生辞去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职务,担任终身荣誉总工程师,并成立广州容柏生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任总裁,继续在建筑设计领域发光发热。2004 - 2008年,他受邀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特聘教授,悉心指导博士研究生,为培养建筑结构领域高层次人才贡献力量 。
工作之余,容柏生兴趣广泛。少年求学时,他热爱体育,是校篮球队队员,还学习拳击、举重和高台跳水;晚年退休后,他喜爱在家中唱卡拉OK,尤其钟情于五六十年代的英文歌曲,展现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
2016年,86岁高龄的容柏生回到母校华南理工大学,分享自己的人生“十二字箴言”:必求甚解、知难而进、精益求精。他告诫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尤其是建筑行业,要对每个环节深入理解,脚踏实地解决问题,通过克服困难实现自我突破与提升 。
2019年5月11日4点50分,容柏生在广州因病逝世,享年90岁。他的离世是我国科技界和建筑界的重大损失。容柏生从珠海走向全国,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在建筑结构领域书写了辉煌篇章,他的学术成就、创新精神和高尚品德,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建筑领域不断探索前行,成为珠海乃至中国建筑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