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仲衡(1930年11月—2024年12月23日),男,汉族,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上海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轨道交通专家,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顾问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都市快轨交通》杂志主编。2024年12月23日4时40分,施仲衡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施仲衡:地下工程领域的璀璨之星
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领域,有一位来自上海崇明的杰出人物,他以卓越的智慧、不懈的努力和无畏的担当,为我国地下工程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他就是施仲衡院士。施仲衡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国家建设奉献的一生,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工程领域不断探索前行。
崇明岁月:梦想的萌芽
1934年1月,施仲衡出生于上海市崇明区。崇明,这片被江水环绕的土地,孕育了施仲衡最初的梦想。童年时期,他便对周围的建筑和工程展现出浓厚的兴趣,那些拔地而起的房屋、横跨江河的桥梁,都让他感到无比神奇。在崇明的学校里,施仲衡勤奋好学,尤其对数学和物理表现出过人的天赋,成绩在班级中始终名列前茅。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各种科普书籍,从书中了解到更多关于工程建设的知识,心中那颗对土木建筑的热爱种子,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萌芽。
中学时代,施仲衡有机会参观了一些当地的小型水利工程,亲眼目睹了工程师们如何运用智慧和技术,改造自然,造福百姓。那宏大的工程场面、精密的工程设计,让他深受震撼,也更加坚定了他投身工程领域的决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求学之路:知识的积累
1953年,施仲衡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铁道建筑系。踏入清华园,他仿佛进入了一个知识的宝库,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顶尖的师资力量,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大学期间,施仲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每天早早地来到教室预习课程,课堂上全神贯注地聆听教授们的讲解,认真做好笔记,课后又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实验室,查阅大量的专业文献,进行各种实验操作。
清华大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对施仲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铁道建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积极参与各类实践项目,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参与一些校园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施仲衡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遇到问题时,他主动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他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施仲衡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由于成绩突出,他被分配到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工作,从此正式开启了他在工程领域的精彩篇章。
投身事业:崭露头角
初入铁道部专业设计院,施仲衡被安排参与一些铁路工程的设计工作。尽管工作条件艰苦,任务繁重,但他毫无怨言,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深入工程现场,实地考察地形地貌,与施工人员密切沟通,详细了解工程需求。在设计过程中,他严谨认真,对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在参与一些山区铁路的设计时,施仲衡面临着复杂的地质条件和险峻的地形挑战。为了找到最佳的线路方案,他常常背着行囊,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进行实地勘测。有时为了获取一个准确的数据,他需要在陡峭的山坡上攀爬,稍有不慎就有滑落的危险。但施仲衡从未退缩,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专业的素养,他成功地完成了多项艰巨的铁路设计任务,其设计方案不仅满足了工程的功能需求,还充分考虑了经济性和安全性,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
在工作中,施仲衡还展现出了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不满足于传统的设计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和理念。在一次铁路桥梁设计中,他大胆采用了当时国内尚未广泛应用的新型桥梁结构形式,通过精心的计算和模拟分析,确保了桥梁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该桥梁建成后,不仅缩短了建设周期,降低了工程成本,还为后续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专注地铁:开拓创新
20世纪60年代,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交通拥堵问题逐渐凸显,建设城市地铁成为缓解交通压力的重要途径。施仲衡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发展趋势,毅然投身于地铁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当时,我国的地铁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落后,经验匮乏,面临着诸多难题。
施仲衡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探索。他深入研究国外的地铁建设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铁设计理念和方法。在地铁线路规划方面,他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和交通流量等因素,力求使线路布局更加合理,方便市民出行。在地铁车站设计上,他注重人性化设计,优化车站的空间布局,提高乘客的换乘效率和舒适度。
1965年,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施仲衡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参与其中。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他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如复杂的地质条件、施工安全风险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施仲衡日夜奋战在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方案。针对北京地区的地质特点,他提出了采用盾构法施工的建议,并亲自参与了盾构机的选型和调试工作。盾构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保障了施工安全,为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的顺利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后,施仲衡又陆续参与了广州、深圳、上海等多个城市的地铁规划和设计工作。在广州地铁的建设中,他遇到了富水软土地层的施工难题,传统的施工方法难以满足工程要求。施仲衡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试验,提出了采用冷冻法加固地层的创新方案。这一方案有效地解决了富水软土地层的施工难题,确保了广州地铁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为我国在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地铁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科研贡献:引领行业发展
施仲衡不仅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科研领域也成果丰硕。他长期致力于地下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地铁结构设计理论、施工技术、防灾减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在地铁结构设计理论方面,施仲衡深入研究了地铁结构在复杂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提出了考虑土体与结构相互作用的设计方法,完善了我国地铁结构设计的理论体系。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地铁工程的设计中,提高了地铁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施工技术研究方面,施仲衡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和研发。他对盾构法、矿山法、明挖法等地铁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进,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方案,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工程成本。例如,他研发的新型盾构机刀具,能够适应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施工需求,大大提高了盾构机的掘进速度和使用寿命。
在防灾减灾领域,施仲衡高度重视地铁工程的安全问题。他带领团队开展了地铁火灾、地震等灾害的模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他研发的地铁火灾预警系统和应急疏散方案,能够在灾害发生时迅速做出反应,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
施仲衡的科研成果不仅推动了我国地下工程行业的技术进步,还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工程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院士之路:荣誉与责任
凭借在地下工程领域的杰出贡献,1999年,施仲衡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荣誉是对他多年来辛勤工作和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他为我国工程事业发展所做出贡献的充分肯定。然而,施仲衡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这一荣誉背后所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当选院士后,施仲衡更加忙碌了。他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咨询和论证工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出谋划策。他还经常受邀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为推动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施仲衡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担任了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亲自指导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工程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地下工程领域的中坚力量。
晚年坚守:初心不改
如今,施仲衡虽已年逾八旬,但他依然心系我国地下工程事业的发展。他每天仍然坚持阅读最新的学术文献,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为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难题提供建议。他还经常深入工程现场,实地考察工程进展情况,对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施仲衡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工程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年轻人投身于工程领域,为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他是我国地下工程领域的一座丰碑,他的精神将永远闪耀在我国工程建设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工程人不断开拓创新,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