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尚扬[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像 福建厦门市集美区人物 林尚扬(1932年3月16日—2024年7月20日),男,汉族,中共党员,出生地福建省厦门市,中国工程院院士,焊接专家,研究员,曾任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 1961年8月,林尚扬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1978年1月—1995年1月,林尚扬先后任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室主任;1995年1月,任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技术委员会主任。2024年7月20日17时43分,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逝世,享年92岁。 林尚扬是中国著名的焊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不过他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而非集美区。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1932年3月16日,林尚扬出生在福建厦门鼓浪屿。1948年,他放弃去香港上学的机会,选择到广州就读。1950年底,林尚扬不顾家人反对,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年的军旅生涯炼就了他刚毅的性格和严谨的作风。1956年,他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61年8月毕业于该校焊接工艺与设备专业。毕业时他被分配到新技术物理研究所,后因中苏关系恶化,研究所解散。1962年,林尚扬来到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工作,从此开启了他在焊接领域的卓越生涯。 科研生涯与成就 60年代:高强钢焊材攻关:当时我国钢铁业进行第一次革命,林尚扬作为课题组组长,带队进行高强钢焊材的科技攻关。经过努力,他研究出五种高强钢焊丝,满足了大型压力容器的焊接需求,并被列入国家焊丝标准,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这些焊丝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70年代:水下焊接技术突破:国家开发海洋资源需要水下焊接技术,林尚扬便投身这一领域。他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学习潜水技术,甚至不顾严寒破冰下水开展试验。历时三年,他解决了三大技术难题,主持发明了我国第一套水下局部排水气体保护焊技术及成套装备,推动我国乃至世界水下焊接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和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80年代:双丝窄间隙埋弧焊技术创新:为满足我国大型电站锅炉等重大装备制造需要,林尚扬主持开发了双丝窄间隙埋弧自动焊技术和全套装备。他将其中的“一根丝”改成特殊排列的“两根丝”,解决了特厚结构焊接质量与效率的矛盾,使我国窄间隙焊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曾用于世界最大、最重的加氢反应器和世界上最大的8万吨水压机主工作缸的焊接,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和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截至目前,已有350多台设备应用于我国电站锅炉、核电、化工等行业,实现了进口替代。 90年代:推动焊接自动化与机器人应用:林尚扬在国内率先提出“焊接低成本自动化”概念,并主持完成了多项焊接自动化装备及生产线项目,推动了我国焊接机器人系统集成创新和焊接自动化的发展。他还组建了焊接机器人工程应用研究室,主持研制成功中国自行开发成套的当时全国最大、最复杂的推土机台车架弧焊机器人工作站,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后:激光焊接技术研究:林尚扬主要从事大功率固体激光焊接和激光 - 电弧复合热源焊接新技术的研究,取得5项发明专利。他为企业用激光技术解决了诸多部件的焊接难题,促进了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焊接的超高强度钢的屈服强度超1000MPa。他带领培养的中青年科研团队主导制定了激光 - 电弧复合焊接国际标准,建立了激光焊及激光 - 电弧复合焊国家标准体系,解决了海陆空多型号新型武器装备、时速600km磁浮高铁、大型船舶、核电站建造等一批大国重器关键部件的焊接难题并首次实现工业应用。 学术兼职与荣誉 林尚扬曾任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兼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哈尔滨市科协主席,黑龙江省老年科协第一副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秘书长等职务。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获得了众多荣誉,包括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技术成就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2009年,他获得国际焊接学会巴顿奖(终身成就奖),是中国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焊接专家。2021年,他荣获百名优秀老科技工作者称号。 晚年与逝世 林尚扬退休后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并积极为年轻人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2010年,他倡导在哈焊所设立科技创新奖,并捐献奖金和个人积蓄作为奖励基金,激励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基础研究、技术创新。 2024年7月20日,林尚扬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逝世,享年92岁。 林尚扬一生致力于焊接技术研究,始终站在工程技术前沿,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技术进步不懈努力,为中国焊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科研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焊接领域不断探索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