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卓仁禧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卓仁禧
卓仁禧[公元1931年-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福建厦门市集美区人物
卓仁禧(1931年2月12日-2019年8月6日),男,福建厦门市人。高分子化学家。著名化学家、中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历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开放实验室主任、科技委员会委员、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并先后担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 ,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8月6日,卓仁禧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 卓仁禧:用科研书写奉献篇章的化学巨匠
在现代化学领域的星空中,卓仁禧是一颗耀眼的恒星,他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矢志不渝的教育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中国的化学事业尤其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1931年2月,卓仁禧出生于福建厦门集美区。集美,这座充满人文气息与爱国情怀的海滨小城,不仅赋予了他灵动的思维,更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求知与奋进的种子。卓仁禧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在学校里,他勤奋刻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化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那些奇妙的化学反应、神奇的物质变化,如同磁石一般深深吸引着他,引领他踏上了探索化学世界的征程。

1950年,卓仁禧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在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课堂上,他全神贯注地聆听教授们的讲解,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课后,他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实验室,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反复进行实验操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他的努力和才华得到了老师们的高度认可,也为他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3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卓仁禧转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学习,并于195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随后留校任教。

留校后的卓仁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他深知,要想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必须不断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技术与理念。1979年,他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契机——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在美国期间,他接触到了当时国际上最前沿的化学研究成果,尤其是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他如海绵吸水般吸收着新知识、新技术。他积极参与实验室的各项研究工作,与国际顶尖科学家交流合作,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科研能力。这段宝贵的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先进的科研方法,更坚定了他回国后推动中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发展的决心。

1982年,卓仁禧学成归国,回到了武汉大学。他立即着手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开展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工作。当时,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实验设备落后、研究经费紧张、专业人才匮乏等。但卓仁禧没有丝毫退缩,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科研过程中,卓仁禧始终保持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探索和理论分析,他们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例如,他们成功合成了多种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这些材料可用于药物控释、组织工程支架、生物传感器等多个生物医学领域。其中,他们研发的一种新型药物缓释载体材料,能够实现药物的精准释放,大大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了药物的毒副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该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化学期刊上,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

除了在科研上取得卓越成就,卓仁禧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深知,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在武汉大学,他担任了多年的博士生导师,言传身教,悉心指导每一位学生。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在他的指导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化学人才茁壮成长,他们在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推动中国化学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课堂教学中,卓仁禧同样认真负责。他精心备课,将复杂的化学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他的课堂充满活力,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碰撞。他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卓仁禧在科研和教育领域的杰出贡献,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项,如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他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对他在化学领域卓越成就的高度肯定。然而,面对这些荣誉,卓仁禧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他将荣誉视为激励自己继续前行的动力,不断为中国的化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在卓仁禧的心中,科研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荣誉和成就,更是为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他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与多家企业合作,将自己团队研发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为解决临床医疗难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例如,他与企业合作开发的一款基于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可吸收缝合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中,深受医生和患者的好评。这种缝合线在伤口愈合后可自行降解吸收,避免了传统缝合线需要拆线的麻烦,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感染风险。

2019年4月23日,卓仁禧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他的离去,是中国化学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科研成果、培养的优秀人才以及他的科研精神和教育情怀,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史上。卓仁禧院士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位科学家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对人民的无私奉献。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上一篇:戴尅戎下一篇:蔡启瑞
山西省委原书记
原重庆市委书记
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原北京市委委员
山东省委原书记
海南省委原书记
画家
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
勤勉实干的开拓者
中国作曲家
文艺耕耘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海南省委原书记
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
雷州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
埃及首位民选总统
澳大利亚已故前总理
著名经济学家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第5任国家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