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华[公元1931年-2003年] 江苏连云港灌云县人物 勤勉实干的开拓者・心怀家国的奉献者・地方发展的推动者 —— 刘国华 刘国华,1931 年 5 月出生于江苏连云港灌云县的一个普通农家,灌云县这片土地,虽不富庶,却孕育了无数勤劳坚韧的儿女,刘国华便是其中之一。他的童年在战火纷飞与艰苦生活中度过,但贫困与动荡并未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03 年 11 月,刘国华因病离世,享年 72 岁,然而他在灌云乃至更广泛区域留下的足迹,却长久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幼年时期,刘国华便深知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尽管家庭条件有限,父母仍咬牙供他上学。在学校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凭借着过人的聪慧和超乎常人的努力,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从小学到中学,他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榜样。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颇负盛名的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这为他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在南京农学院求学期间,刘国华沉浸在农业科学的知识海洋中。他不仅专注于课堂学习,对每一门专业课程都钻研得极为透彻,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当时的中国,农业发展亟待突破,刘国华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相连,立志要用所学知识为中国农业发展贡献力量。在校园里,他常常与老师探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需求和农业生产现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大学毕业后,刘国华怀着满腔热忱回到了家乡灌云县。此时的灌云,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农民们大多靠天吃饭,农作物产量低下。刘国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投身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民们科学种植方法。他耐心地向农民讲解土壤改良、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知识,一开始,农民们对这些新方法心存疑虑,但刘国华并不气馁,他亲自示范,建立试验田,用实际效果说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试验田的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农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纷纷开始接受并采用这些新技术。 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刘国华在农业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奉献精神得到了广泛认可。他逐渐被提拔到灌云县农业局的重要岗位,负责全县的农业规划和技术指导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结合灌云县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当地的农业发展规划。他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农作物,如棉花、大豆等,并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农业品种和种植技术。同时,他还组织了多次农业技术培训活动,邀请农业专家来灌云讲学,提高全县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专业水平。 在推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刘国华也十分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他深知,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于是,他积极奔走,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带领全县人民开展水利设施建设。他亲自参与工程规划和施工监督,修建了许多灌溉渠道和小型水库,大大改善了全县的农田灌溉条件,有效减少了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他的努力下,灌云县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除了在农业领域的贡献,刘国华在地方发展的其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积极参与灌云县的工业建设,利用自己的人脉和知识,为引进工业项目出谋划策。他深知工业发展对于地方经济的重要性,因此在项目引进过程中,注重项目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力求做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在他的推动下,灌云县陆续引进了一些轻工业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在文化建设方面,刘国华同样不遗余力。他热爱家乡的文化,深知灌云县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积极组织人员对灌云县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参与编写了多部关于灌云县历史文化的书籍和资料。他还倡导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民俗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个人生活中,刘国华是一位朴实无华、和蔼可亲的人。他对家人关爱有加,尽管工作繁忙,但他总是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家人。在邻里之间,他也乐于助人,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手。他的家中常常充满欢声笑语,亲朋好友都喜欢与他交流,因为他总能给予大家最真诚的建议和温暖的鼓励。 然而,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和为地方发展奔波劳累,逐渐损害了刘国华的身体健康。但即便在患病期间,他依然心系工作,时刻关注着灌云县的发展动态。他躺在病床上,还常常与前去探望他的同事们讨论工作上的问题,为解决一些难题出谋划策。他这种敬业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刘国华的一生,是为家乡奉献的一生,是为地方发展不懈努力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对家乡和人民的热爱。他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灌云县的人民奋勇前行,他的事迹也将永远铭刻在灌云县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无论是在农业发展的艰辛探索中,还是在地方建设的积极推动中,刘国华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贡献将被灌云人民永远铭记和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