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刘思职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思职

刘思职[公元1904年-198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莆田市仙游人物
刘思职(1904年3月15日-1983年8月18日),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生物化学家、免疫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
刘思职(1904 年 3 月 15 日-1983 年 8 月 18 日),福建仙游人,是中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免疫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以下是他的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1904 年 3 月 15 日,刘思职出生于福建仙游。他在早年接受了一定的基础教育,为其后来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动荡时期,但他对知识的追求并未受到太多干扰,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天赋,逐渐展现出在学术方面的潜力。

教育与科研起步
刘思职在学术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和工作。1928 年至 1940 年期间,他大部分时间作为我国卓越的生物化学家吴宪教授的助手,在吴宪实验室从事生物化学和免疫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这一时期,他主要进行蛋白质变性的实验研究。他的工作为吴宪“蛋白质变性学说”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通过实验,他证明超声波所引起的气泡增加溶液表面,使蛋白质分子相互碰撞频率增加,是导致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还发现蛋白质经加热变性凝固、尿素变性无凝固现象,但滴定曲线均向碱移等现象。这些研究成果在当时引起了生化学界的关注,为后来研究蛋白质大分子的高级结构与功能关系奠定了基础。1929 年 8 月,吴宪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第 13 届国际生理学大会上宣读的“蛋白质变性学说”,其背后的科学实验主要由刘思职等助手完成。

免疫化学研究成就
在协和医学院期间,刘思职最主要的研究工作是关于免疫化学的研究,且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就。

他在吴宪的指导下,创造性地用化学定量方法研究抗原抗体的沉淀反应。他不仅分析了免疫沉淀物中的抗原抗体比例,还成功定量回收抗体并纯化抗体。例如,他首次用碱法定量分离卵清蛋白免疫沉淀物中的抗体,回收率达 50%,纯度达 96%。

同时,他证明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遵守化学平衡原则,平衡可因加碱或盐而移动,使抗原抗体反应的研究纳入纯化学定量关系。他还用定量方法证明,动物对第一种注入抗原所产生的抗体量,可因注入第二种抗原而减小;其对于第二种抗原的反应,也比未接受第一种抗原注射者为低;但此两种抗体的总量则比只注射一种抗原者为高。

20 世纪 30 年代,刘思齐对免疫沉淀反应定量研究的一系列成就,使他成为当时免疫化学的创始人之一。此后,他一直继续在这一领域深入研究,包括低级抗体的性质和代谢、激素对抗体代谢的影响、强弱不同抗原在体内的代谢率等方面,并在国内外杂志上先后发表了 40 余篇论文,为免疫化学的发展做出了持续的贡献。

战乱时期与战后的坚持
抗日战争时期,尽管面临着战乱等诸多困难和干扰,刘思职依然没有完全放弃科研工作。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科研条件极为艰苦,他的研究进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曾组织部分生物化学学者着手编纂中文生物化学名词,但遭到当时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主任、原燕京大学外籍教授 WH阿道夫(Adolph)的反对,借口脱离协和医学院的中心工作而加以否定。这一时期,他在学术事务上的努力受到了一定挫折,但他并未就此放弃对学科发展的关注和贡献的决心。

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
名词编纂与教材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思职终于有机会实现之前编纂生物化学名词的想法。1950 年初,他和几位同道一起开始编译生物化学有关名词,完成了一部比较系统的《生物化学名词草案》,该草案不久为全国采用,统一了全国的生物化学名词,为后来的生物化学教科书的编写出版以及学科交流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4 年,他主编了《生物化学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自编的中文生物化学教科书。全书 70 万字,内容丰富,取材新颖,条理分明,逻辑性强。书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在绪论中介绍了我国古代在酿酒发酵、营养及脏器治疗等方面的成就,颂扬了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吴宪在临床化学、蛋白质化学,特别是蛋白质变性学说及免疫化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该书经卫生部推荐,作为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科书,一直沿用到 1978 年,为培养我国生化科技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1964 年修订重版时书名改为《生物化学》。此外,他还为华北军区卫生部在职干部业余夜校编写了一本小型的《生物化学讲义》,为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做出了贡献。
科研方向与创新:在科研方面,他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作为他所领导的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医科大学前身)生物化学教研室科研的战略重点。为此,在中国生物化学界较早地建立了电泳、层析等先进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让苏联专家都感到惊讶。到 20 世纪 60 年代,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研究在欧美国家已有重大突破,此时刘思职在政治上的处境也略有改善,他便重整旗鼓,具体拟订了以“抗体的生物合成”为突破口的科研计划,并把自己的科研设想和见解撰写成“抗体的性质及生成机制”,发表在 1963 年的《生理科学进展》杂志上,他希望通过从免疫动物淋巴细胞中提取 DNA 引入另一未经免疫的同系动物中,来证明“DNA→mRNA→抗体蛋白质”的生物合成通路的存在,虽然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该研究未能完全按照预期深入开展,但他的探索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教育贡献
刘思职不仅在科研上成果丰硕,在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也有着显著贡献。他作为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的领导者,通过教学活动和科研指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生物化学领域的专业人才。他的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自己的科研经验和最新的学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了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他主编的教材以及编写的讲义,更是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宝贵资料,对我国生物化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我国生物化学领域的人才储备和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晚年生活与影响
20 世纪 80 年代,刘思职步入晚年。尽管身体状况可能逐渐不如从前,但他依然关心着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他一生在生物化学和免疫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为我国相关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在后来我国的科研、教学和医疗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3 年 8 月 18 日,刘思职逝世,享年 79 岁。他的离世是我国生物化学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学术成果、教育贡献以及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一直激励着后来的科研工作者和学子们在生物化学领域不断探索前进。

刘思职的一生,是致力于生物化学和免疫化学研究与教育的一生。他在科研上的创新精神、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都使他在中国科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我国生物化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刘思职从早期在协和医学院跟随吴宪教授从事研究,到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生物化学名词统一、教材编写、科研方向探索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工作,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优秀科学家和教育家的卓越品质和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后人铭记和学习。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4 11:12
上一篇:关杰下一篇:林秉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落马官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汉第三位皇帝
贵州省委原书记
原河北省省委第一书记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委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
河南省委书记
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原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东源人物
杰出的人民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中将
无产阶级革命家
翁源人物
革命烈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广州市政协原委员
开国少将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经济学家
抗日英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
原中共中央委员
原甘肃省委书记
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物鉴定家
作家,文学评论家
澳大利亚政治人物
社会活动家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
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开国少将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军区顾问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