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植权:从香洲走出的医学生物化学巨匠
在广东珠海市香洲区的历史长河中,诞生过无数杰出人物,梁植权便是其中一位闪耀着璀璨光芒的医学生物化学家。他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人类健康福祉无私奉献的一生。其卓越成就不仅为香洲区赢得了荣誉,更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医学科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14年3月5日,梁植权出生于山东烟台,祖籍广东中山(今属珠海市香洲区相关区域)。他的家庭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父亲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美国接受过中学及大学教育,回国后在监督盐税部门担任翻译,为人安分守己。母亲是有文化的大家闺秀,对子女教育极为严格。外祖父曾被清政府派往美国学习海军,其秉持的“诚实是最佳的方针”这一理念,深深影响了梁植权的一生。幼时的梁植权展现出对画画的热爱,然而父亲出于现实考虑,主张他学习自然科学,认为这样更容易谋生,这也为梁植权日后走上科学探索之路埋下了伏笔。
梁植权在北京汇文小学和中学就读时,正值中国处于军阀混战和北伐的动荡时期。“三一八惨案”中,他所在中学的两名同学不幸遇难,这一事件让年少的梁植权深感社会的黑暗与残酷,也更加坚定了他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报效国家的决心。1931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化学系。在大学期间,他对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物理及数学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他的生物化学导师美国人窦维廉讲课风格独特,通常只勾勒知识轮廓,鼓励学生自主深入探索。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梁植权养成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他的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是“植物的卵磷脂的提取与纯化”,这一研究初步展现了他在化学领域的天赋和钻研精神。
1937年,梁植权大学毕业,彼时父亲在芜湖工作。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彻底打乱了他的生活节奏,他匆匆回到芜湖家中,随后开启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辗转于芜湖、武汉,最终回到广东中山老家。尽管身处困境,梁植权对知识的渴望却从未熄灭。1938年9月,他考入广州岭南大学化学系成为一名研究生。但命运似乎总爱考验他,不到1个月,日本侵略军进占广州,他不得不随学校迁往香港,在艰苦的环境下借港人的教室晚间上课。为了寻求更好的学习环境,1939年春,梁植权又回到北平燕京大学。幸运的是,他获得了美国庚款和Plotz基金的奖学金,得以一边工作一边攻读硕士学位。在导师窦维廉的悉心指导下,他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经过两年半的不懈努力,他完成了“钙在大鼠消化道中各段的吸收”及“草酸盐存在下钙在大鼠消化道中的吸收”两篇高质量论文,这两篇论文后来均发表在美国的《生物化学杂志》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1941年夏,梁植权凭借出色的学业成绩和科研成果,获得硕士学位,并被选为燕京大学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荣获最高荣誉——金钥匙,同时留校担任研究助教。然而,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再次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日军接管了燕京大学,梁植权被迫离开校园,研究工作也不得不中断。
离开燕京大学后,梁植权随几位教授转到城里的中国大学任教。中国大学是一所规模不大的私立学校,师资过剩,生活条件艰苦。在这段艰难的时期,梁植权主要讲授定量分析,也承担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当时,一些熟人前往解放区,他和夫人王婉明也曾有此想法,但因忌惮日军严格的检查以及可能面临的牢狱之灾,最终未能成行。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梁植权迎来了人生的转机,他前往清华大学农学院生物化学系,在汤佩松教授处工作,这段经历为他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科研经验。1947年,梁植权获得了美国纽约大学化学系助教的职位,远渡重洋前往美国边工作边读书。当时的纽约大学,校内有许多退伍军人重返校园,课程和试验安排常常在晚上,生活极不规律,再加上纽约城市的忙碌、混乱与脏乱,让梁植权很不适应。半年后,他转入读书环境良好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生物化学系任研究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H.O.Triebold是一位油脂专家,与芝加哥两大肉联企业之一的Armour联系密切。在导师的指导下,梁植权确定了博士论文题目“脂肪酸衍生物的制备及其物理常数”(该文特别讨论蒸汽压的测定)。这一论文后来发表在《美国油脂学家学会杂志》上,因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众多脂肪专著广泛引用。1950年春,梁植权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并被选为Tau Lambda Epsilon及Beta Beta Beta荣誉学会会员等,在学术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950年,怀着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坚定信念,梁植权毅然回到北京,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系副教授,期间还曾代理系主任一职。1951年,他出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副主任,1958 - 1969年担任系主任,1959年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系蛋白质及核酸两大组组长。在这一时期,梁植权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带领团队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早年从事营养学和脂肪酸衍生物的物理常数研究,之后研究方向逐渐转向蛋白质结构与抗原性的关系,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动物代血浆的制备及临床应用领域。经过不懈努力,他先后研制成功“实研二号”和“实研三号”代血浆。这两种代血浆不仅在防止渗血方面表现出色,更在消除抗原性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功解决了当时临床医疗中代血浆应用的关键难题,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福音。
1969年,梁植权随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迁往四川简阳。尽管环境艰苦,科研条件受限,但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从未改变。在简阳年代的后期,梁植权敏锐地察觉到中国人异常血红蛋白研究领域的空白,毅然开启了对中国人异常血红蛋白的化学结构分析及其分布的研究工作。中国医学界早在1964年就对异常血红蛋白进行过普查,发现了4种异常血红蛋白并予以命名,但当时尚未对其化学结构进行分析,无法确定变异位点以及是否属于新类型。梁植权深知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异常血红蛋白的类型必定丰富多样,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意义重大。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他带领团队成功发现了6种国际上尚未报道的新类型以及近30种已知类型,其中大多数类型在国内也是首次被报道。这些发现为中国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1978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校,原实验医学研究所从四川简阳迁回北京,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合并,更名为基础医学研究所,同时也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基础部。梁植权继续担任生物化学系主任,迅速投入到新的科研工作中。此次,他将研究重点聚焦于中国各民族新生儿血红蛋白F(HbF)中两种γ - 珠蛋白链Gr和Ar含量的比值研究。通过对这一比值异常者进行基因图谱分析,进而确认其基因突变的类型,这一研究对于地中海贫血的深入探究具有重大意义。在研究过程中,他带领团队对中国汉、壮、维吾尔、藏等多个民族展开研究,并不断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多民族。与此同时,他还精心指导博士生刘德培开展药物对γ - 珠蛋白基因重新激活的研究。研究发现,马利兰具有激活γ - 珠蛋白链合成的作用,能够使血中胎儿血红蛋白水平升高,从而对β - 地中海贫血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这一发现为β - 地中海贫血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除了在上述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外,梁植权还在其他多个科研方向上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核酸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方面,他的工作达到了当时(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20世纪70年代,他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投身于遗传工程的研究,为中国在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针刺麻醉镇痛原理研究中,他也做出了突出贡献,相关研究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在转运核糖核酸研究方面,他的团队成果斐然,获得1978年卫生部科学大会奖。他对中国人血清蛋白变异体和a1 - 抗胰蛋白酶变异体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al抗胰蛋白酶研究”荣获1986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截至1994年,他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79篇,这些论文涵盖了他在多个科研领域的重要发现和创新成果,对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他还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分子生物学卷》,参加编写了《核酸的结构及其生物活性》《仪器分析及其在生理科学中的应用》等多部专著,为中国医学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知识传承和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植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深知人才培养对于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从教的几十年间,始终兢兢业业,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培养的医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数以百计,这些学生遍布海内外,如今很多都已成长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和教学骨干,继续为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贡献着力量。1993年,梁植权慷慨出资设立“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注:此处疑为“梁植权奖”,可能因与梁树权院士相关而在设立命名时有混淆,但按常见信息为梁植权出资设立该奖以激励分析化学基础研究人才),旨在激励中国中、青年分析化学工作者积极投身基础研究和教育事业,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社会兼职方面,梁植权身兼数职,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组织和机构的工作,为推动中国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担任国家科学医学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委、国家科委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医药卫生评选小组成员、国务院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基础医学评审小组召集人、中国生物化学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执行小组成员、中国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生理科学会理事长、世界卫生组织免疫学专家小组成员等;同时,他还担任《生物化学杂志》《中国生理学杂志》《生理科学进展》《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及国外《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方法学杂志》《血红蛋白杂志》等多种学术刊物的编辑,通过这些平台,积极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医学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006年6月14日,梁植权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2岁。他的离世是中国医学生物化学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科研成果、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科研工作者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他从珠海香洲走向世界,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书写了一段辉煌的科学人生,成为香洲区乃至全中国的骄傲,其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