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中奇:铁笔丹心写春秋的齐鲁英豪
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从济南长清走出的传奇人物——武中奇。他既是浴血疆场的革命战士,也是笔走龙蛇的书法大家,用一生诠释了“铁骨铮铮为家国,墨韵悠悠传春秋”的人生底色。
## **一、苦难童年与革命火种的萌发**
1907年9月20日,武中奇生于济南市长清区湖山的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随父母到济南谋生,生活的艰辛并未消磨他的意志,反而铸就了坚韧品格。30年代初,他在泰安武训学校担任书法金石教员,两年后返回家乡济南,命运的转折正悄然来临。
1936年初,中共山东省委机关秘密设于武中奇家中,这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同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事业紧紧相连,在白色恐怖下为党传递情报、掩护同志,成为隐蔽战线上的忠诚卫士。
## **二、烽火岁月:从徂徕山起义到城市接管**
### **抗日战场上的铁血征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武中奇随山东省委撤至泰安。1938年1月,他毅然投身**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成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的一员。从排长、中队长到营长、特务大队长、九支队团长,他在齐鲁大地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参与多次反“扫荡”战役,以智勇双全闻名军中。1941年,他进入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进一步提升了政治素养与军事指挥能力。
### **城市工作的开拓担当**
1943年6月,武中奇肩负重任,担任**中共济南工委委员兼济南市抗日民主政府办事处主任**,同年9月兼任**历城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他深入敌占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在日伪眼皮底下开辟了敌后根据地。1945年8月,济南市民主政府成立,他任市政府秘书长,着手接收日伪资产、稳定社会秩序,展现出卓越的城市治理能力。
### **南下接管与建设新中国**
1949年,武中奇任第三野战军南下干部纵队参谋长,参与**上海接管工作**,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科科长。50年代初,他先后担任上海提篮桥监狱典狱长、治淮劳动纵队司令员,在司法改造与水利建设中真抓实干。然而,“三反”运动中他遭诬陷被错误处分,1954年调至南京江苏省劳改局工作,后任南京钟表厂厂长、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即便身处逆境,他始终坚守党性,默默为党和人民工作。
## **三、书法人生:铁笔熔铸的艺术丰碑**
### **砚田耕耘:从战火到和平的坚守**
武中奇自幼痴迷书法,无论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还是和平时期的宦海浮沉,乃至“文革”中身陷囹圄(1970年被诬陷为“五一六反革命分子”,1973年平反),他始终砚田不辍。其书法上溯秦汉碑刻,汲取魏晋风骨与唐碑神韵,融合金石篆刻的雄浑气象,形成了**雄浑苍劲、灵动飞动**的“武体”风格,既有北碑的粗犷豪迈,又具南帖的秀逸洒脱。
### **艺术成就与文化传播**
1980年后,武中奇的书法艺术迎来巅峰:
- **展览与交流**:先后在济南、北京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并率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日本,推动中日文化交流;
- **作品影响**:其书法作品被国内外数百所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成为中国现代书法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 **桑梓情怀**:1985年、1987年,他两次向济南市人民政府捐赠数百幅书法作品,彰显对家乡的赤子之心;
- **著作等身**:出版《武中奇书法选集》《武中奇书法选萃》等作品集,系统整理其艺术成果。
## **四、晚年荣光与精神传承**
1979年后,武中奇先后担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虽年逾古稀,仍心系文化事业发展。2006年3月29日,他在南京逝世,享年98岁。
**人物评价**:
- 作为革命者,他从徂徕山起义到城市接管,历经九死一生,用忠诚与勇毅书写了革命传奇;
- 作为艺术家,他以“武体”书法开宗立派,将金石之气与文人之韵熔于一炉,成为中国书坛的一座高峰;
- 作为共产党人,他在逆境中坚守信仰,于顺境中不改初心,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公仆精神。
**结语**:武中奇的一生,是革命生涯与艺术生涯交相辉映的一生。他用手中的枪杆子捍卫民族尊严,用笔下的墨杆子传承文化基因,正如其书法作品中蕴含的刚健风骨——既是齐鲁大地的精神写照,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象征。他留下的不仅是一幅幅力透纸背的书法珍品,更是一种“铁骨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遗产,永远激励后人在时代征程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