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树权:珠海走出的化学泰斗
在珠海香洲区的历史长河中,梁树权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他从香洲的土地走向世界学术舞台,在分析化学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以卓越的智慧与不懈的努力,为中国化学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1912年9月17日,梁树权出生于山东烟台,籍贯却是广东珠海唐家湾。他的家庭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祖父梁泽施是读书人,外祖父邝元亮为前清同治年间官派幼童留学第四班学员。父亲梁可先毕业于美国阿默士特农业学院,任职于盐务机构;母亲邝文芳婚前是女子中学教员,在梁树权幼时便承担起启蒙重任。
梁树权的求学之路始于广东省香山县(后改中山县)雍陌村小学,虽短暂肄业,但启蒙的种子已悄然种下。1921年秋,他进入北京汇文小学,随后升入汇文中学(今北京26中学)。1927年,读完高中一年级的他,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燕京大学预科,两年后顺利升入该校本科理学院化学系。1933年,梁树权以一篇在北平地质调查所出版的《地质专报》上以中、英文同时发表的毕业论文,为自己的大学生涯画上圆满句号,也奠定了一生投身分析化学研究的坚实基础。毕业后,他入职北平前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担任助理员,专注于矿物、岩石的化学分析,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1934年,梁树权为追求更高学术造诣,远渡重洋前往德国明兴大学化学系深造。他凭借非凡的毅力,仅用两学期便取得报考主试资格并成功通过考试。此后,他跟随何尼斯密教授投身原子量测定研究。1937年12月,在完成毕业论文后,经该校化学系主任、192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维兰德教授主考口试,成绩合格,荣膺自然哲学科博士学位。当时,原子量测定主要有化学法与物理法,化学法虽原理看似简单,但操作过程复杂,对实验技术和化学知识要求极高。梁树权精心制备与提纯药品,采用石英或铂制器皿,定制高精度天秤,凭借精湛技艺和深厚知识,经过十余次反复测定,得出“Fe = 55.850(O = 16.0000)”的精确结果。其博士论文发表次年,国际原子量委员会据此制订铁原子量为55.85。1961年,虽因物理与化学原子量标度统一进行换算,但梁树权的测定结果在多年间被广泛沿用,经受住了时间考验,年仅25岁的他,就此成为30年代获得重大成果的杰出化学家之一。
1938年,面对国难当头的严峻形势,梁树权毅然决定回国,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分析化学系短暂进行博士后研究后,便踏上归程。他辗转多地,最终抵达成都,担任华西协和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副教授,同时兼任国立中央技艺学校皮革科教员。1939年秋,他前往重庆,在重庆大学理学院化学系任教长达8年,其中后6年兼任系主任,并先后在中央工校、兵工学校、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等校兼任教职,为培养化学人才倾尽全力。1945年,中央研究院聘任梁树权为该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因交通不便,直至1947年秋化学所迁回上海后,他才正式到职。
新中国成立后,梁树权迎来了科研事业的全新阶段。1949年5月上海解放,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原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改为物理化学研究所,1952年迁至长春综合研究所。在此期间,梁树权积极投身科研工作,于1952年结合国家需求,确定以稀土分析为重点,开展系统研究。包头白云鄂博矿是中国特有的复杂矿石,常规铁矿分析方法难以应对,其中含有的氟化物、稀土、铌、钽等稀有元素,给样品溶解、成分分离和测定带来诸多难题。梁树权带领工作组,凭借渊博的分析化学知识,逐一攻克难关,不仅为该矿的各项分析任务制定了科学方法,还分析了大量矿样,明确了矿石组成成分,为包头钢铁厂的设计提供了精准数据,相关研究成果于1978年荣获科学大会奖及中国科学院成果奖。1954年,梁树权调至北京,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工作站工作,1956年化学研究所成立后,他在此继续深耕科研事业。1955年,梁树权凭借卓越的科研成就和深厚的学术造诣,首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院士),成为中国分析化学领域的中流砥柱。
20世纪50年代初期,梁树权敏锐关注到含氟铁矿石的烧结和冶炼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抚顺及鞍钢现场展开初步探测,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研究的先驱之一。70年代末期,年过花甲的梁树权依然保持着对科研的满腔热忱,全身心投入到无机痕量元素的分离、富集与测定研究中。痕量元素分析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高新技术领域至关重要,面对当时仪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他带领助手采用多种先进方法,成功分离、富集与测定水溶液中的多种痕量元素,如实现了对ppb级(10 - 9)钪的富集。他们还积极开展高分子显色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成功制得两种水溶性高分子显色剂,并据此制订了铝、镁、钪、铟的光度测定方法,为分析用有机试剂增添了新成员。80年代初,梁树权聚焦血清样品中痕量铁、铜、锌、锰等分析方法研究,与北京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密切协作,建立了用一滴血清测定铁和总铁结合力的方法,为婴幼儿屏气发作病因及治疗提供了关键依据,同时初步阐明了锌、铜含量变化与癫痫患者发病机理和临床症状的紧密关联,相关成果荣获北京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的4项科技成果奖。
梁树权深知科学名词统一对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常撰文纠正专业期刊中的错误名词。1985 - 1989年,他担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该会与中国化学会联合组织的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圆满完成一批名词的审定工作。他还极为关注化学试剂的制备、生产、品种和纯度等问题,多次受邀参加试剂会议,并担任中国化工学会所属试剂学会的两届理事。此外,梁树权在学术著作方面成果丰硕,主编了多部专业书籍,撰写、翻译或校订了大量分析化学书籍,还发表了众多评述、化学家传记以及科学普及文章。在学术交流领域,自1942年参加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年会并宣读论文起,他积极参与全国性和国际性化学与分析化学学术会议,多次主持或参加国内学术会议,有力推动了中国分析化学的发展。在国际交流方面,50年代他出席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举办的分析化学学术会议等,并与多个国家的科研单位和学者建立友好联系。改革开放后,他主要致力于中国与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学术交流活动,为促进国际学术合作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70余年的科研与教育生涯中,梁树权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毫无保留地将知识和经验传授给青年一代,对学生要求严格,以身作则,对实验数据逐一验算,细致入微,堪称科学家的楷模。1993年,梁树权出资设立“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激励中国中、青年分析化学工作者投身基础研究和教育事业。由于对科教事业的无私奉献,他荣获多项奖励,包括中国化学会成立五十周年庆祝会的表彰、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奖状、中国科学院京区从事科技工作五十年荣誉奖状、1989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奖牌以及1995年陈嘉庚化学科学奖等。
2006年12月9日,梁树权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4岁。他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祖国教育和科研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从珠海香洲出发,足迹遍布国内外学术舞台,以卓越成就和高尚品格,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其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成为珠海乃至中国科学界的一座不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