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容闳

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
容闳[清][公元1823年-1912年,中国留学生之父]+像 广东珠海市香洲区人物
容闳(Yung Wing,1828.11.17-1912.4.21),男,原名光照,谱名达萌,号纯甫,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广府名人 。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
在清末洋务运动中,他因促成并且经历了两件大事而彪炳史册:参与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组织了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闳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容闳: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
在近代中国寻求变革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容闳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而持久的光芒。他的一生,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紧密交织,其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对中国的贡献影响深远。

求学之路:负笈重洋 开启新程
1828年深秋,容闳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一户贫困农家。彼时,原属香山县的澳门已被葡萄牙殖民者占租近三百年,这片土地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前沿地带。自康熙朝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清朝厉行禁教政策,然而西方传教士并未就此停止在中国沿海的传教活动,他们兴办医院和学校,试图吸引民众入教,澳门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传教的重要据点。

1835年,年仅7岁的容闳,在父亲的带领下踏入澳门,入读附设于伦敦妇女会女校的马礼逊纪念学校(Morrison School),启蒙老师是独立宣教士郭士立(原属荷兰传道会)的夫人。在这里,容闳初次接触到西方教育,开启了一扇通往全新知识世界的大门。时光匆匆,1839年,中英关系日趋紧张,郭夫人无奈离开澳门,但容闳对知识的渴望未曾停歇,坚持留在马礼逊纪念学校继续学业。同年,美国教育家勃朗(Rev. Samuel Robbins Brown)牧师抵达澳门,学校正式独立,容闳也迎来了新的学习阶段。1842年,随着香港被割让给英国,马礼逊纪念学校迁至香港,容闳毫不犹豫地跟随前往,在香港这片土地上继续追逐他的求学梦想。

1846年底,勃朗校长夫妇因健康原因准备返回美国,临行前,他们决定带三五名学生一同赴美深造,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容闳听闻这个消息后,第一个挺身而出,主动报名。1847年1月,他与黄宽、黄胜三人,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跟随勃朗牧师踏上了前往美国的征程。经过长达98天的海上颠簸,他们终于在4月12日抵达纽约,随后进入麻省的孟松预备学校(Monson Academy)就读。在孟松预备学校,容闳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为未来的学业打下坚实基础。1850年,凭借自身的努力与卓越的才华,容闳成功考入耶鲁学院,成为首位踏入耶鲁学院求学的中国人。在耶鲁的校园里,容闳系统研习高等数学和西方近代文明的经典著作,接受博雅教育的熏陶。他学习刻苦,尽管微积分课程一度让他颇感吃力,但凭借出色的英文成绩,在第二、三学期接连斩获第一名,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于1854年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留学期间,容闳不仅在学业上取得非凡成就,还广泛涉猎西方文学作品,塑造了开阔的视野与高尚的品格,同时接触到现代民主思想和近代西方科技,为他日后报效祖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理念。 

投身洋务:实业救国 艰难探索
容闳学成归国后,一心寻求报国之路,起初将中国近代化的希望寄托于太平天国运动。1860年,出于对太平天国的同情,他不顾危险,毅然前往天京(今江苏南京)考察。在那里,容闳向洪仁玕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七条极具前瞻性的建议,并明确表示若被采纳,愿为太平天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洪仁玕对这些建议深表赞同,然而当时的太平天国面临着诸多严峻形势,内忧外患交织,使得这些建议难以付诸实践。容闳经过观察与思考,对太平天国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产生怀疑,最终,他婉拒了洪秀全授予的四等爵位官印,选择离开。

1863年,容闳迎来了人生的又一重要转折点,他前往安庆拜谒曾国藩。彼时,洋务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曾国藩礼贤下士,多次诚挚邀请容闳,希望他能为创办近代工厂出力。容闳被曾国藩的诚意所打动,深感实现抱负的机会或许就在眼前。在与曾国藩的交流中,容闳详细介绍西方世界的状况,并提出先建立“制造机器之机器”工厂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曾国藩的认可与采纳。1865年9月20日,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又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这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容闳受曾国藩委派,赴美采购机器,他精心挑选了100多种先进机器,这些机器成为江南制造总局的核心设备,为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奠定了重要基础。曾国藩对容闳的工作大为赞赏,保举他以五品候补同知衔,出任江苏巡抚丁日昌的译员。在此期间,容闳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翻译了《地文学》《契约论》等书籍,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1866年,容闳又向曾国藩建议在江南制造总局内设立兵工学校,培养专业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储备力量。

1868年,容闳通过丁日昌向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上书《条陈四则》,其中力陈“政府宜选派聪颖幼童,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蓄人才”,正式提出选派幼童出洋留学的主张。1870年,在容闳的不懈劝说下,曾国藩联合李鸿章向朝廷奏请派留学生,这一建议终于获得朝廷批准。1871年8月,“幼童出洋肄业局”正式成立,容闳担任副委员,负责组织第一批官费幼童留美事宜。从1872年到1875年,容闳精心挑选并组织了120名幼童,分四批赴美留学。这些幼童在国外接受先进的教育,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回国后在工矿、铁路、电报、教育、外交、海军等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此外,1875年(光绪元年),容闳还担任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副大臣,为维护国家权益、促进中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直至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 

参与维新:救国图强 壮志未酬
随着时间的推移,容闳逐渐对洋务派的改革成效感到失望,1882年至1894年间,他选择侨居美国。然而,他始终心系祖国,时刻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变化。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远在美国的容闳坐立不安,忧心忡忡,他深知这场战争关乎国家命运,于是通过各种关系给湖广总督张之洞写信,表达自己愿回国效力的迫切愿望。张之洞迅速复电,邀请容闳回国共商大计。回国后,容闳马不停蹄地赶到南京拜谒张之洞,提出中国行政机关应依照现代成规进行重新组织建设的建议,他深刻认识到中国进行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然而,他的建议并未得到采纳。尽管如此,容闳并未放弃,他前往北京,试图寻找机会打动朝廷,推动国家变革。1896 - 1898年间,容闳通过各种渠道向清政府提出诸多兴国方案,其中设立国家银行、修筑全国铁路两大建议尤为重要,他还制定了详细且切实可行的章程和实施细则。然而,由于官场腐败,内部斗争激烈,这些建议最终被朝廷否决,容闳的满腔热血再次遭遇冰冷现实的打击。

1898年6月中旬,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百日维新正式拉开帷幕。此时已年届七旬的容闳,怀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变革的坚定信念,积极投身于维新运动之中。他参加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的保国会成立大会,与众多维新派人士共同商讨变法大计,为挽救民族危亡出谋划策,维新派人士尊称他为“纯老”“纯公”“纯斋”。然而,变法触动了守旧势力的利益,9月21日,维新运动宣告失败,容闳也遭到清廷悬赏通缉,无奈之下,他冒险潜逃出京,避居上海租界,此次变法的失败让容闳深感痛心与失望,但他救国图强的信念却愈发坚定。 

走向革命:支持共和 矢志不渝
1900年,唐才常的自立会在上海改称“中国国会”,容闳被推举为会长,并负责起草英文对外宣言,表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支持与参与。此后,一些革命党人在香港策划夺取广州的起义,计划事成后推举容闳为政府大总统,然而容闳却认为孙中山更具领导才能,应当推举孙中山为大总统,他的这一观点体现了其对革命形势的深刻洞察和对孙中山的高度认可。虽然革命派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容闳并未气馁,他在美国积极活动,联络美国军事专家荷马李(Homer Lea)和财政界重要人物布思(Charles Beach Bothe),计划筹集资金,训练武装力量,全力支援中国革命。在此期间,旅居新加坡的孙中山与容闳通信频繁,二人就革命事宜深入交流,共同为推翻封建帝制、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努力。

1910年,容闳邀请孙中山赴美会谈,明确表示坚定支持革命,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实际支持。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取得成功,这一消息让容闳备受鼓舞。12月19日至29日,他连续给革命党人谢缵泰写了三封信,信中热烈欢呼推翻帝制的伟大胜利,并详细阐述了自己对革命发展的深刻观点,为革命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容闳得知后,立即致函祝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次日便亲笔回信,诚挚邀请容闳归国担任要职,并附上自己的近照,表达对容闳的敬重与期待。然而,此时的容闳已重病在身,卧病在床,无法成行。4月21日上午,容闳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在美国康州哈特福德城沙京街寓所与世长辞,享年84岁,一颗闪耀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巨星就此陨落,但他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深远影响:精神不朽 风范长存
容闳的一生,是为中国近代化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贡献涉及多个领域,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教育方面,他首倡、策划、促成并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代官费留美学生的派遣,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先进知识和理念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回国后成为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在实业领域,他推动创建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引进先进机器设备,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与发展,为中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在思想文化方面,他积极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倡导“西学东渐”,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容闳的精神和风范也激励着无数后人。他心怀祖国,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始终将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放在首位,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不惜付出一切努力。他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品质,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容闳评传》中所评价的那样:“容闳是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是伟大的爱国者。他的一生顺乎历史潮流,与时俱进,为西学东渐、富强国家而不懈奋斗,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挚友杜吉尔牧师也曾说:“他所做的一切,饱含着他对祖国最真挚最强烈的爱——因为他是一个爱国者,他从头到脚,每一根纤维都是爱国的。他热爱中国,他信赖他,确信他有远大辉煌的前程,配得上他那高贵壮丽的山河和他那伟大悠久的历史。” 

为了纪念容闳的卓越贡献,后人以多种方式缅怀他。1876年,耶鲁大学授予容闳法学博士学位,并将他的画像悬挂在校园内,与布什、克林顿等政界名人肖像并排,供学生瞻仰,彰显其在学术和社会领域的杰出地位。1998年,在容闳诞辰170周年之际,耶鲁大学所在的美国康涅狄格州宣布,将9月22日(当年第一批中国幼童在美入学的日子)定为“容闳及中国留美幼童纪念日”,以铭记他在中美教育交流史上的重要贡献。在中国,容闳故居位于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南屏村西大街三巷1号,这座建于清代中期的故居,承载着容闳成长的记忆,见证了他从这里走向世界,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历程。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唐人街,孔子大厦下的小学被命名为容闳小学,以纪念他对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2015年8月17日至20日,4集电视纪录片《容闳》在中央电视台9套(纪录频道)播出,通过生动的影像资料,将容闳波澜壮阔的一生展现给广大观众,让更多人了解他的事迹和精神。2024年4月4日,为纪念容闳先生耶鲁大学毕业170周年,“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生平展”在位于珠海高新区唐家古镇的珠海留学文化馆开展,进一步弘扬了容闳的精神,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之中。

容闳,这位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以其非凡的经历、伟大的抱负和不懈的努力,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奋勇前行。 
上一篇:徐荣村下一篇:容国团
道光帝第八子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已革端郡王载漪第五子
惇勤亲王爱新觉罗·奕誴第五子
清代商人,世博会中国第一人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晚清明将
道光皇帝之孙
清末小刀会首领
清朝广东水师提督
义和团重要人物
贝勒爱新觉罗·载瀛长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
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物鉴定家
中国留学生之父
李鸿章的女儿,张爱玲的祖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中国留学生之父
孙中山的妹妹
清代商人,世博会中国第一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
北洋大学的创办人之一
清华学堂第二任监督
著名的华侨领袖
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近代上海著名茶叶商人
中共首个潜伏在国民党内的高级特工
中国留学生之父
香洲区人物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中国留学生之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