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培[公元1890年-1912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贵州黔东南州麻江县人物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刺袁烈士 张先培,字心裁。生于贵阳,幼时入贵阳乐群学堂读书 ,后以父荫被选入京师陆军贵胄学堂。1911年,加入京津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后,张先培与杨禹昌、黄芝萌等赴北京,用炸弹暗杀袁世凯,事败被捕。不久,惨遭杀害。而后,革命党人将张先培、黄芝萌、杨禹昌和彭家珍的遗体一同安葬在北京三贝子花园荟芳轩内,竖碑铭志。 张先培:黔东南走出的近代民主革命先驱 一、黔中少年:寒门立志与求学之路 张先培(1890—1912),字心裁,贵州麻江县(时属麻哈州)人,生于清末一个普通的书香家庭。麻江地处黔东南交通要冲,虽偏居西南,却受中原文化浸润深厚,张先培自幼随父张鸿藻学习儒家经典,其父虽为乡村塾师,却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训导子女,在他心中埋下了经世济民的种子。 少年时期的张先培,目睹了清末贵州的闭塞与腐败:列强入侵后,西南边疆屡受冲击,官府横征暴敛,百姓生活困苦。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新学思想逐渐传入贵州,贵阳等地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张先培对此心生向往。1902年,他不顾家中经济拮据,远赴贵阳,考入贵州武备学堂,成为贵州最早接受近代军事教育的学生之一。 在武备学堂,张先培系统学习西方军事理论,接触到《天演论》《民约论》等进步书籍,逐渐认识到清廷的腐朽与变革的必要性。1904年,清廷推行“新政”,鼓励青年留学,张先培与同学李端棻(贵州名宦后裔)等人联名上书,请求官府资助留学,虽未获全额支持,却以优异成绩争取到自费赴日的机会。1905年,他东渡日本,入读东京振武学校,后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成为贵州最早的留日军事学生之一。 二、投身革命:从东京同盟到北方策应 在日本留学期间,张先培深受民主革命思潮影响。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张先培经同乡平刚(贵州同盟会首任会长)介绍加入,成为贵州籍早期同盟会员。他积极参与创办《黔报》《云南》等革命刊物,撰写文章揭露清廷卖国行径,呼吁“推翻专制,建立共和”。 1908年,张先培从士官学校毕业,受同盟会总部指示,放弃返回西南策动新军,转而北上京津地区,打入清廷禁卫军,从事秘密革命活动。此时的北方地区,革命力量相对薄弱,清廷防范严密,张先培化名“张培”,凭借留日背景和军事才能,被任命为禁卫军炮兵标(团)排长,后升任连长。他利用职务之便,在士兵中传播反清思想,联络志同道合者,逐渐形成一个秘密革命团体。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响应,但北京仍被清廷控制。同盟会决定在北方发动起义,配合南方革命。张先培与 fellow 革命党人黄之萌、杨禹昌等人秘密策划,认为“擒贼先擒王”,若能刺杀清廷核心人物,可动摇其统治根基。他们将目标锁定在摄政王载沣和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但多次行动因戒备森严而失败。 三、惊天一击:北京暗杀与共和殉道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但清廷仍盘踞北京,袁世凯暗中操纵局势,南北和谈陷入僵局。张先培等人认为,必须以极端手段推动革命进程。经反复勘察,他们选择在袁世凯每日上朝必经的东安门(今北京东华门附近)设伏。 1912年1月16日清晨,张先培与黄之萌、杨禹昌、严伯勋等10余人,分藏炸弹于东安门桥洞及附近房屋内。当日10时许,袁世凯乘坐的马车由卫兵护送驶来,张先培从暗处冲出,率先投掷炸弹,击中马车后轮,袁世凯受惊落马,乘乱换乘其他车辆逃脱,其卫兵数人被炸死。然而,由于事发突然,革命党人未能及时撤离,张先培、黄之萌、杨禹昌三人因弹尽被捕,严伯勋等人突围后隐蔽。 被捕后,张先培在清廷法部受审,面对酷刑毫不畏惧,慷慨陈词:“吾辈以革命为己任,今事虽不成,而共和之业必成。杀吾一人,自有千万人继起!”他在供词中直言:“欲除专制魔王,以伸公愤,使万姓登衽席,此心可对天日!”清廷本想以“大逆不道”之罪震慑革命,但张先培等人的气节让审讯官员也暗自心惊。 1912年1月26日,张先培、黄之萌、杨禹昌三人被押往北京西四牌楼刑场。临刑前,张先培高呼“共和万岁”“中国万岁”,年仅22岁的他,用生命践行了对民主革命的信仰。他们的牺牲激起了全国舆论的愤慨,上海《民立报》等媒体痛斥清廷暴行,袁世凯为缓和矛盾,暗中授意北洋将领通电“哀悼”,并在清帝退位后追赠三人“烈士”称号。 四、身后荣光:黔地丰碑与历史回响 张先培牺牲后,遗体由同乡友人秘密收敛,暂厝北京法源寺。1912年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其灵柩迁回贵州,安葬于贵阳黔灵山下。麻江县民众为纪念这位乡贤,在其故居旁修建“先培祠”,并将县城内一条街道命名为“先培路”。 作为贵州籍少有的直接参与北方革命的志士,张先培的事迹在黔东南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革命精神激励了后来的贵州青年,如周素园、王若飞等,为贵州近代化启蒙和民主革命运动埋下了火种。1931年,国民政府在北平(今北京)东安门事件发生地立碑,刻“黄张杨三烈士殉难处”,以志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张先培被追认为“辛亥革命烈士”,其事迹被载入《贵州辛亥革命史》《麻江县志》等文献。麻江县文物部门对其故居进行修缮,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学生和民众前往凭吊。在黔东南的革命历史叙事中,张先培与平刚、王宪章等黔籍革命先驱共同构成了贵州近代民主革命的精神谱系,他以“西南少年击清廷”的壮举,打破了人们对边疆地区“保守闭塞”的刻板印象,印证了贵州人民在国家危亡时刻的担当。 五、历史评价:边疆视野下的革命意义 张先培的革命实践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地域突破:在清末革命中,西南地区多以云南、四川为中心,而张先培北上京津,成为贵州乃至西南籍革命党人在北方的重要力量,体现了边疆与内地革命的联动。 方式创新:他参与的暗杀行动虽非革命主流,却在特殊历史节点(南北和谈关键期)以极端方式冲击了清廷统治中枢,客观上推动了清帝退位的进程。 精神象征:作为留日学生,他兼具传统士人的家国情怀与近代知识分子的国际视野,其牺牲精神成为贵州近代化转型中“破茧成蝶”的象征。 从麻江乡间走出的少年,最终以“共和烈士”之名载入史册,张先培的一生短暂却璀璨。他用生命证明,即便在偏远的西南边疆,也有热血青年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的进步而献身。这种精神,至今仍在黔东南的青山绿水间传扬,成为贵州历史中不可磨灭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