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英[公元1890年-1964年,著名的桥梁建筑专这家]+像 江西抚州市南城县人物 罗英(1890.11—1964.7)字怀伯。江西省南城县株良乡祥岗村人。著名的桥梁建筑专家。新中国建立后,罗英任华东交通部支前公路修建委员会总工程师。不久调任重工业部顾问工程师兼唐山工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结构系教授。1953年应聘为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当时大桥负责人中,不少是茅以升、罗英的学生。罗英任人唯贤,大力支持新秀,在建桥工地,着力培训技术骨干,对建桥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建议。 早年经历 家庭背景:罗英,1890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株良乡祥岗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罗朗山从南昌“卢振兴绸缎店”学徒做起,后成为知名大商家和商会会长,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投身江西早期铁路和公路事业,担任“南浔铁路董事会”董事,发起创办“抚建长途汽车公司”,对罗英的人生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 求学之路:7岁时,罗英进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在乡先辈清朝翰林御史饶符九处学习十年。1908年,他前往上海,进入澄衷学堂(南洋中学前身)读书。1911年,罗英以“庚子赔款”第一批公费留美学生的身份,与茅以升、郑华一同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桥梁专业。1916年毕业,1917年获得硕士学位。 职业生涯 回国初期任教与工作:1919年,罗英回国后在南京河海专门学校任教约10个月,后前往天津,担任津浦铁路养路主任,同时兼任南开大学和北洋大学教授长达七年。 山海关桥梁厂时期:1927年,罗英奉调入关,出任北宁铁路山海关桥梁厂厂长,在任四年,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桥梁制造与管理经验。 钱塘江大桥建设:1933年,应茅以升邀请,罗英担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总工程师,与茅以升携手合作,共同设计和建造钱塘江大桥。在工程建设中,他们克服了诸多困难,如复杂的地质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战争的威胁等,最终在1937年9月26日成功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的铁路、公路两用特大型现代化钢铁大桥,为中国桥梁建设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罗英担任华东交通部支前公路修建委员会总工程师,为战后公路交通的恢复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久后,他调任重工业部顾问工程师兼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结构系教授,致力于培养桥梁建设专业人才。1953年,罗英应聘为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为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指导。 学术成就 著作贡献:罗英一生著述颇丰,他不顾病魔缠身,坚持著书立说。1959年,他主编的《中国科学史料丛书》之《中国桥梁史料》出版,该书历时3年,两易其稿,为中国桥梁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年,他编著的《中国石桥》也正式出版,这本书凝聚了他多年来对中国石桥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外,他还着手撰写《中国石拱桥研究》,虽在完成前四章手稿后不幸于1964年逝世,但后来茅以升委托唐寰澄先生续写完成,该书于1993年6月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资料收集与整理:罗英利用转战各地的机会,抽暇考察、收集当地古桥资料,查阅地方志,并运用现代科学原理,细心分析、发掘古人建桥的技巧与理念。他经常不顾医务人员的劝阻,分函各地,请友人和同事帮助搜集和查证资料,为抢救和整理濒临失传的古桥信息付出了巨大努力,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物影响 推动中国桥梁事业发展:罗英作为中国近代桥梁建设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参与设计和建造了钱塘江大桥等重要工程,培养了大批桥梁建设专业人才,为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中国桥梁建设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学术研究的引领作用:他的著作和研究成果为中国桥梁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理论支持,对后世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和桥梁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启示作用,促进了中国桥梁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 爱国精神的体现:罗英经历了清王朝末期、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国民政府统治以及新中国成立等多个历史时期,始终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为中国的桥梁事业不懈奋斗,他的爱国精神和敬业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桥梁工作者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人物轶事 与茅以升的合作与友谊:罗英与茅以升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同窗学习,后来又共同投身于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在钱塘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两人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合作不仅成就了钱塘江大桥这一伟大工程,也成为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段佳话。 病榻上的坚持:罗英晚年身患癌症,但他依然坚持著书立说,为整理和保存中国桥梁史料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不顾病魔的折磨,在病榻上继续工作,这种顽强的毅力和对学术事业的执着精神令人钦佩。 罗英是中国桥梁建筑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充满了奋斗与奉献,为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和成就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桥梁建设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来者不断追求卓越,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