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甫,1890 年出生于广东惠州府博罗县。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英勇无畏的革命志士,以坚定的革命信念、果敢的行动和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人敬仰的英雄。
李文甫出生在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家庭,父亲虽为普通百姓,但深知国家兴衰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常向李文甫讲述国家遭受列强侵略的苦难和民族的屈辱历史,这在李文甫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爱国与反抗的种子。自幼,李文甫便展现出了超出常人的勇敢和正义感,在邻里间,他常为弱小者打抱不平,在学堂里,他勤奋好学,对国家大事充满了好奇与思考。
少年时期,李文甫进入当地学堂读书。在学堂中,他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让国家和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李文甫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改变现状的渴望。他常常与老师和同学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革命理想。
1905 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革命纲领。这一消息传到国内,犹如一声惊雷,激发了无数爱国青年的革命热情,李文甫便是其中之一。他深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决心投身革命,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
1907 年,李文甫经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加入同盟会后,李文甫积极参与组织和策划各种革命活动。他利用自己在当地的人脉和影响力,广泛联络有志之士,宣传革命思想,为革命事业招募力量。他常常深入民间,向百姓们讲述清政府的腐败和列强的侵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反抗意识。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
1908 年,李文甫受同盟会的指派,前往香港,协助策划广州新军起义。在香港,他积极参与起义的筹备工作,负责联络各方力量、筹集武器弹药、制定起义计划等重要任务。他不辞辛劳,奔走于香港与广州之间,为起义的顺利进行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然而,由于起义计划泄露,广州新军起义最终未能成功发动。但这次经历并没有打击李文甫的革命热情,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他深知革命的道路充满艰辛,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必须勇往直前。
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李文甫并没有气馁,他继续在香港和广州地区秘密组织和发展革命力量。他深入到会党、绿林和农民群众中,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组织武装力量。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在广东地区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革命队伍,为再次发动起义做好了充分准备。
1911 年,中国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孙中山先生决定在广州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起义,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李文甫积极参与了这次起义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他被任命为起义军的先锋队队员,负责在起义中冲锋陷阵,攻打清军的重要据点。在起义前的准备阶段,李文甫精心准备,反复研究作战计划,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仔细的考虑。他还积极组织和训练起义军,提高他们的战斗素质和作战能力。
1911 年 4 月 27 日,黄花岗起义爆发。当天下午 5 时 30 分,黄兴率领起义军直扑两广总督署。李文甫手持武器,奋勇当先,与起义军一起向总督署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在战斗中,李文甫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他冲锋在前,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然而,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军逐渐陷入了困境。在战斗中,李文甫不幸腿部中弹,但他依然坚持战斗,不愿后退一步。最终,起义军寡不敌众,被迫撤退。
在撤退过程中,李文甫为了掩护战友,不幸被清军俘虏。被俘后,李文甫遭受了清军的残酷折磨和威逼利诱。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透露任何关于革命的机密。面对敌人的屠刀,他大义凛然,毫不畏惧,展现出了革命志士的崇高气节。1911 年 4 月 28 日,李文甫被清军杀害于广州,年仅 21 岁。
李文甫的牺牲,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他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人投身到革命事业中。他作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其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无论是在宣传革命思想的过程中,还是在战场上的英勇厮杀中,李文甫都展现出了一位革命先驱的伟大风范,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