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公远[唐][公元618年-758年,唐代道士] 四川成都市彭州市人物 罗思远(618-758),唐代道士。又名公远。彭州九陇山(今四川彭县)人,一说鄂州(今湖北武昌)人。筑室修炼于漓元治中,常往来青城、罗川之间,与张果、叶法善齐名。
# 罗公远生平事迹与传奇轶事 罗公远是唐代道士,为四川成都人。唐玄宗在位期间,多次召见罗公远进行策问,他的应答总能令玄宗十分满意。罗公远还曾与叶法善、金刚三藏在朝廷之上比试法术。他自由出入宫廷,施展除祟驱妖、召龙致雨之术,每次都十分灵验;对于朝廷政事,他或以含蓄委婉的言语加以规谏,或直言进献治国良策。罗公远尤其擅长隐形之术,玄宗对其法术十分向往,想要学习,罗公远却进谏道:“陛下贵为天子,统御四海,怎能轻信这类小术?倘若臣将全部法术传授,陛下恐怕会像普通人一样流落民间,陷入困境。”罗公远设坛祭祷、祈请仙酒的法术同样灵验,玄宗对此大为欣喜,于是询问治国的关键所在,罗公远答曰:“圣人之道,存乎一心,无需外求。”玄宗遂赐他紫衣,并敕令将其度为道士。后来,罗公远奉诏归隐山林专心炼丹,历经二十七年,丹药炼成。玄宗再次下诏召他入宫,并给予丰厚赏赐。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蜀中,罗公远在剑门迎接,并护送玄宗至成都,随后悄然离去。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朝廷下诏召见罗公远,他并未应召。乾元初年(758年)十月,罗公远在浮云观羽化(另一说法是在蜀地九仙谷飞升成仙),享年一百四十岁。罗公远著有《真龙虎九仙经注》(又名《天真皇人九仙经》)一卷流传于世,被收录于《道藏》洞真部方法类。该书中提出,依据炼丹功力的不同层次,修炼而成的仙可分为天侠、仙侠、灵侠、风侠、水侠、火侠、气侠、鬼侠、剑侠九等。
在野史记载中,罗公远还有诸多传奇故事。罗公远幼时天资平平,入梁山修行数年后,突然获得非凡能力,预言之事皆能应验,因此被皇帝征召入京。先天年间,皇太子设斋,罗公远向太子索要金银器物,太子吝惜不肯给予。罗公远说:“过些时候我自会取来。”太子亲自将房门加封,不久打开查看,发现器物全都不见了。众人发现东房房门依然封闭,打开一看,那些器物竟都在里面。罗公远又向太子借马,太子十分恼怒,坚决不借。罗公远说:“马已经取来了,在后面园中。”太子急忙前往马厩查看,自己的马还在原地。侍御史袁守一带着几件食器,请罗公远推算自己的命运,仆人拿着装衣物的包袱在门外等候,不一会儿,包袱竟出现在罗公远的衣箱里。众人见状惊愕不已,完全不知其中缘由。 # 唐代奇道罗公远与玄宗轶事
唐玄宗因痴迷道家幻术,将当时声名远扬的道士罗公远召入朝廷。罗公远,又名罗思远,为彭州九陇山(今四川彭县)人。年少时愚钝木讷,以砍柴为生。一日入梁山砍柴,数载未归,归来时竟身怀奇术。据传他在梁山得遇高人,习得移山、隐遁、飞天之术,其名也因此传入唐玄宗耳中,遂奉诏入京。
皇太子听闻罗公远之名,心生怀疑,设素宴邀其赴会。席间,太子当众奚落罗公远,罗公远只是笑而不语。宴毕,罗公远向太子讨要金银器物,太子拒绝,他便称自会取来。太子急忙命人紧锁房门,可片刻后,罗公远告知已取完,太子开门查看,金银器物尽数消失。
唐玄宗对道家法术极为痴迷,执意要罗公远传授隐身术。无奈之下,罗公远只得应允。然而,玄宗学了多日,每次隐身都露馅,不是袍角外露,就是露出一只脚。面对玄宗质问,罗公远直言:“陛下身为一国之君,当以治国为重,不应沉溺于这些小术。若执意学全,恐有流落民间、深陷困境之险。”这番话激怒了玄宗,他扬言要杀罗公远。罗公远施展遁术,先隐入殿内大柱,柱子被砸开后又遁入柱下玉石,即便玉石碎裂成十几块,每块上都显现出他的人形,玄宗见状心生畏惧,暂时作罢。
但玄宗心中怨气难消,将天竺高僧不空和尚请来。不空年少随师来大唐传教,修行高深。玄宗将二人召至幸功德院,以背痒为由,让罗公远想办法。罗公远折竹枝化作七宝如意呈上,玄宗转头问不空:“你能做到吗?”不空答:“此乃幻化之术,我取真如意来。”说罢从袖中取出七宝如意,罗公远所献之如意当即变回竹枝。不空邀罗公远来取如意,罗公远虽见其在不空手中,却无论如何也触碰不到,至此方知不空和尚的厉害。
可玄宗仍不死心,再度要求学习隐身术,罗公远无奈再教,玄宗依旧学不会,一怒之下竟将罗公远杀害。几年后,中使辅仙玉奉命入蜀,途中偶遇罗公远拄杖慢行。仙玉追赶始终差十几步,便唤道:“罗天师,难道不记得宫中故人?”罗公远这才驻足回头。
二人同行数里,临别时,罗公远让仙玉转告玄宗:“这不过是玩笑,不必介怀。得道之人,不惧天塌地陷,兵刃又怎能伤我?”还托仙玉转交八首《三峰歌》,内容关乎“玄素黄赤还婴溯流”之术,以及蜀地当归。玄宗依言而行,一年多后,神清气爽,精力愈发充沛。
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蜀地,罗公远在剑门迎接并护送至成都,而后悄然离去。待玄宗从蜀地返回京城,才恍然领悟罗公远送当归的深意——盼他早日归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