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昌衡(1884年7月11日~1953年),原名昌仪,字硕权,号太昭,别号止园。中国四川省彭县(今彭州)人。清末民初政治、军事人物。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入四川武备学堂,1904年赴日留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年)回国。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领导四川革命党人起义,光复成都,任四川军政府军政部长。同年12月8日平定成都叛乱,被推为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12月22日生擒并处决暗中复辟的原清朝四川总督赵尔丰。1912年4月任四川都督府都督。同年7月西征平息康藏叛乱。1913年被袁世凯骗至北京关押。
1916年袁世凯死后出狱。1921年回成都闲居。著有《止园文集》。
# 尹昌衡: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尹昌衡于光绪十年闰五月十九日(1884年7月11日)出生在一个清贫的书香之家。祖父尹善志饱读经史,却未曾踏入仕途;父亲尹仕忠是一名私塾先生,仅靠教书难以维持生计,偶尔还需做点小买卖补贴家用。尹昌衡自幼跟随父亲诵读儒家经典,稍大一些便能背诵五经,曾参加乡试却未能中举。9岁时,他随家人迁居成都,进入锦江书院求学。年少的他喜爱研读经史与时务论著,记忆力超群,许多文章词赋都能倒背如流。
受封建教育与内地环境的长期影响,尹昌衡极为看重忠君孝亲的伦理道德,从小便立志要为振兴国家贡献力量。18岁时,他意识到“国势危急,不研习军事便无法平定乱世”,加之自身身材高大、嗓音洪亮,便考入四川武备学堂,希望通过军事之路挽救国家。在学堂里,即便军事课程和训练十分繁重,他也从未放松对四书五经的学习,甚至常因读书至深夜违反校规而受罚。他曾作诗表达志向:“我欲目空廿四史,以作胸中数万兵,一朝倘侍黄粱台,定歌士马羽林才。”
光绪三十年(1904年),尹昌衡被选送日本留学,先进入振武学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冬转入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在日期间,他与李烈钧、李根源、唐继尧、刘存厚等人交往密切并结拜为兄弟。尽管李烈钧等人多次劝他加入同盟会,但他认为“拿人俸禄,就应尽忠办事”,背叛朝廷“不吉利”,因此拒绝。然而,深重的民族危机又时常让他内心充满愤懑,陷入自我矛盾之中,转而信奉老庄学说寻求解脱。
宣统元年(1909年),尹昌衡学成归国。次年,经李书城介绍前往广西担任陆军小学堂监督。因他性格“高傲不羁”,不受广西巡抚张鸣歧赏识,难以获得升迁。他深感“职位低微、俸禄微薄,虽心怀壮志却难以施展”,于是佯装狂放愤世,这使得当时不少人误以为他是革命党人,更遭张鸣歧厌恶。当年年底,张鸣歧下令将他解职,他只好返回成都。
回到成都后,川督赵尔巽委派尹昌衡担任军事编译局总办,后又改任督练处会办。此时,他察觉到清朝统治摇摇欲坠,却又没有决心投身革命,便试图掌握军权、培植势力。当时新军第十七镇成立,赵尔巽因尹昌衡性格张扬而心存顾忌,始终不让他进入该镇任职,且该镇高级职务多由外省人担任。尹昌衡遂与周骏、彭光烈、杨肇锡等川籍军官结成团体,借机与外籍军官发生冲突,逐渐成为这个集团的领袖,众多川籍军官和士兵都聚集在他身边。
宣统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爆发。由于川籍军官大多出身富裕家庭,川汉铁路租股被清廷“国有”政策收夺也关乎他们家人的利益,因此大多反对这一政策。川督赵尔丰对保路运动进行血腥镇压,激起四川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同志军纷纷起义。尹昌衡等人暗中支持同志军,为其提供枪支弹药。辛亥革命爆发后,有利的革命形势让川籍军官们产生推翻赵尔丰、夺取政权的想法,纷纷劝说尹昌衡率众起义,但他却犹豫不决,称“拿了朝廷俸禄却忘恩负义,坚守忠义又于心不忍”。就在他举棋不定时,赵尔丰将他软禁在总督衙门。
九月十五日(11月5日),同盟会员夏之时率新军在龙泉驿起义并进军重庆,十月二日(11月22日)重庆光复,成立蜀军政府,张培爵、夏之时分任正副都督。不久,入川的端方被起义士兵杀死,川东川南数十州县纷纷脱离清廷统治。在这种形势下,赵尔丰被迫于十月七日(11月27日)宣布四川独立,将大权交给蒲殿俊、朱庆澜等人,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经川籍军官努力争取,尹昌衡获任军政府军政部长。
十月十八日(12月8日),赵尔丰唆使部分官兵制造成都兵变,城内陷入混乱,蒲殿俊、朱庆澜相继逃走。尹昌衡在乱局中,从东较场骑马前往凤凰山,向周骏借得三百士兵,连夜入城平定叛乱,随后被成都军政各界推举为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赵尔丰交出政权后仍驻军成都,暗中策划复辟,威胁着军政府的安全。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指挥部队擒获赵尔丰,并在皇城内召开公审大会,将其斩首示众。
民国元年(1912年)初,在彭光烈等人的劝说下,尹昌衡加入同盟会,并被推举为同盟会成都支部名义负责人。正月中旬,他与张培爵各派代表,推动成、渝两军政府合并。四月二十九日,统一的四川军政府成立,尹昌衡任都督,张培爵任副都督。六月,在英帝国主义的唆使下,西藏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发动叛乱,出兵东侵,占领巴塘、里塘,直逼打箭炉(今康定),川西局势危急,驻藏川军也陷入困境。尹昌衡多次致电北京政府,指出“西藏若失,边疆难保,边疆不保,全国皆危”,并主动请缨率精兵西征,获得批准。7月10日,他率2500人的西征军主力从成都出发,29日抵达打箭炉。8月,西征军收复雅江后兵分两路:南路朱森林率3个营进攻理塘,北路刘瑞麟率1个营直取昌都,采取北路避实击虚、南路重兵出击的策略。西征军一路势如破竹,“昌都保全,巴塘困解,理塘克服,贡觉收复,三岩继定”,“川边全境,指日肃清”。袁世凯称赞尹昌衡平叛“极为得手”。原本计划直抵拉萨,但因英国干涉,袁世凯担心引发外交争端,将征讨改为安抚,尹昌衡受命为川督兼川边镇抚使。民国周年时,袁世凯授予他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后又委任为川边经略使。西征期间,尹昌衡严令部队尊重藏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扰民,得到藏族群众的支持,太昭古城便是以他的“号”命名,林芝工布江达至今还流传着许多西征军的故事。
民国二年(1913年)十一月,袁世凯以商议边务为由,将尹昌衡从川边调至北京,企图以高官厚禄拉拢他。尹昌衡拒绝拉拢,并当面质问袁世凯:“武夫出生入死为国家守卫边疆,中央为何不顾边疆安危,却热衷于内斗?”他还曾与章太炎一起痛骂袁世凯,这激怒了袁世凯。袁世凯便捏造他“亏空公款”的罪名,将其逮捕入狱,判处九年徒刑。在囚禁期间,尹昌衡潜心研究《周易》,思考中国的发展出路,著有《止心篇》《止园自记》。
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尹昌衡获特赦出狱。黎元洪恢复了他陆军中将及陆军上将衔,并发还勋位勋章。恢复自由后,尹昌衡继续留在北京。当时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府院之争日益激烈,尹昌衡与黎元洪关系较近,遭到段祺瑞的猜忌。1917年8月,冯国璋继任总统,李纯任江苏督军,尹昌衡被聘为顾问,不久后前往南京居住,1920年春又前往上海。
此时孙中山正居上海,尹昌衡前往拜见,表示愿在其领导下为革命效力。1920年7月,非常国会议员在昆明开会,决议将国会及军政府迁至重庆。孙中山派尹昌衡前往重庆,协助李烈钧筹备国会开会及军政府设置事宜。9月,川军总司令吕超及滇、黔军战败,重庆被熊克武、刘湘等部包围,国会议员离开重庆,李烈钧率部退往黔、湘边境,滇、黔军也全部被逐出四川,尹昌衡便留在重庆,次年返回成都。
回到成都后,尹昌衡意志消沉,常以诗酒自娱、参禅悟道。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政府期间,为拉拢川军将领,于1924年7月11日任命尹昌衡为盛威将军,但这只是一个空衔。抗日战争时期,尹昌衡以社会贤达的身份发表演说,鼓励青年抗日救国。晚年他双目失明,很少过问世事。1949年四川解放,尹昌衡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3年在重庆病逝,享年69岁。
尹昌衡35岁前投身救国事业,后半生归隐专注著书立说,践行家族“忠孝传家,敦伦不官”的祖训,强调“对做官负责”。他在《训子诗》中叮嘱儿子尹绍尧“做普通学者,继承家业”,尹绍尧一生以大学教授身份教书育人;孙辈八人中仅有两人短暂从政,其余皆投身学术领域。作为早期接触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尹昌衡对子孙的教育融合了东西方观念,家中长辈可以举办舞会,后辈也能自由地与长辈辩论。他斩杀赵尔丰,却善待其家眷,将赵尔丰的后代养育在曾祖母娘家数年;退隐后坚持吃素、放生,心怀慈悲。
尹昌衡一生著作颇丰,有《止园文集》《止园诗抄》《经述评时》《止园通书》《西征记略》《生民常识》《止园寓言》等作品流传于世。2011年10月19日,尹昌衡祖宅故居纪念馆在四川成都彭州市升平镇隆重开馆,同时举行了《尹昌衡集》首发式暨尹氏家属赠书仪式。重建后的新祖宅故居占地36亩,主要包括尹昌衡纪念馆、共和文化广场、辛亥园林、纪念群雕等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