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珍[汉][公元79年-162年,贵州文化教育的鼻祖] 云南曲靖市富源县人物 尹珍,字道真,东汉牂牁郡毋敛(今贵州正安境内)人 ,是贵州最早见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问中原文化的著名儒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曾任尚书承郎、荆州刺史等职。 尹道真是贵州汉文化的传播人,西南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数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川滇黔三省皆留其办校的遗迹,祭祀庙宇香火绵延。作为贵州文化教育之拓荒人,尹珍那种不甘落后、奋发自强、热爱家乡、回报故土的精神便成为了贵州学人的楷模。 尹珍,字道真,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出生。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在牂牁郡毋敛坝(今贵州正安县新州镇)。不过,云南曲靖市富源县也与尹珍有着深厚的渊源,富源县有尹珍故居,当地百姓对他极为推崇,流传着“北有孔子,南有尹珍”的说法。 尹珍出生于大户人家,是大将军卫青奉汉武帝之命“通西南夷”时所募豪民大姓的后裔,其祖上与司马相如、盛览、舍人等文化名人交往密切,受此影响,尹珍家族对文化颇为重视,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成长为当地公认的青年才俊。但当时其家乡总体文化仍十分落后,人们以射猎为业,不知耕种,长幼无别,不知礼仪。尹珍心怀壮志,立志改变家乡文化落后的状况,在20岁时,他辞别家乡父老,踏上远赴中原求学的征程。 尹珍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京师洛阳,拜在顶级学者许慎门下。许慎博通五经,以《说文解字》享誉天下,被赞为“五经无双许叔重”。尹珍的求学精神让许慎十分感动,二人形成良好的师徒关系。在许慎的精心传授下,尹珍刻苦研习五经文字,接受系统的儒家道德思想教育。学习期间,正值许慎编纂《说文解字》,尹珍在老师指导下,研习篆书、功习隶体,书法技艺大为提高,成为著名的书法家,尤精隶书。南北朝刘宋时期,王愔著《文字志》评述秦、汉、魏、晋间120位书法家,就列有尹珍之名。 公元107年,28岁的尹珍学成归来。他放弃了留在京师为官的机会,毅然返回家乡,手建“三楹草堂”,设馆收徒教学。他将学堂命名为“务本堂”,取“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之意。尹珍讲学授徒遍及牂牁郡北及今川南等地,他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蒙学,主要教授学生字书,让学生识字,教材用规范的正体小篆写就,依文理编成韵文,便于记诵,教学中注重将识字和理解文意结合起来,并向学生传授文字条例、造字微诣以及书法艺术。第二阶段则教授《论语》《孝经》,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儒家道德教育,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教导人们以“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十义”来陶冶、约束“七情”。 尹珍在桑梓之地办学、传道、授业、解惑,启蒙教化,使蛮荒之地的南夷边民逐渐接受了当时中原地区的文明、道德和风俗。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以自己对父母兄长的孝顺、对弟妹子侄的慈爱以及忠于职守、重信义、谦恭和蔼等品德,成为地方官和乡党舆论公认的“孝廉”楷模,名声远播。 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学者应奉任武陵太守,“兴学校,举侧陋,移风易俗”。虽年已古稀,但尹珍精力充沛,慕名就近前往师事应奉,学习图纬,学成后精通“天地人”三才之道。 东汉时期儒学盛行,朝廷以经学取仕,只要精通五经之一就可为官。尹珍作为许慎高徒、名师大儒,既有豪门“名望”,又有启蒙教化之“德行”,守孝道之善状,声誉很高,被地方官以精通经术举荐入朝,担任尚书丞郎,后官至荆州刺史。尹珍刺荆州时,虽秩本六百石,但监临二千石官,秩卑权重而赏厚。当时刺史权任极重,逐渐由单纯的监察官发展为总览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尹珍既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又有以儒术治吏的经伟奇才,成为汉廷重臣。他的老师应奉也在朝廷当了司隶校尉,师生二人名显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尹珍因年老体弱,辞官还乡,重操旧业,继续在“务本堂”矢志育人。桓帝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尹珍病逝,享年84岁,葬于务本堂后。 尹珍对西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后汉书》评价“至此南域始有学焉”。他是贵州历史上被列入正史介绍的第一位文化先贤,也是贵州文化教育的开创人、鼻祖。川、滇、黔不少州县地方史志中《乡贤》一篇,常首列尹珍,并纷纷以“尹珍故里”为荣。从唐代至今,以其名字为地方、街道或学校命名的情况众多。他与平夷人傅宝、夜郎人尹贡一起被誉为“南中名士”,与舍人、盛览被后人并称为“汉三贤”。在贵州的文化教育史上,尹珍的地位举足轻重,他所开创的文教风气,为后世贵州出现“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的盛况奠定了基础。在云南曲靖富源县,尹珍也被视为文化教育的先驱,其故居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遗迹,承载着人们对他的敬仰和纪念,尹珍文化和尹珍精神在富源得到传承和发扬,激励着后世子孙重视教育、追求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