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甲本[公元1901年-1944年,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像 云南曲靖富源县人物 王甲本(1901年—1944年9月7日),字立基,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中安镇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四期炮兵科毕业,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九军军长,抗日英烈。 抗战爆发后,王甲本率部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长衡会战等重大战役。在中国抗战正面战场上的22场会战中,王甲本总共经历了11场和日寇殊死搏杀的残酷激烈大战。因其身先士卒,指挥有方,杀敌无数,战功卓著而屡次受奖,得到“硬仗将军”的光荣称号,获颁“云麾勋章”。1944年9月,在湖南东安山口铺与日军遭遇,激战中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晋陆军上将。 2014年9月1日,入选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铁血滇将王甲本:从云南富源走出的抗日英烈 王甲本(1901—1944),字立基,云南曲靖富源县中安镇人,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之一。他出身行伍,历经北伐、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长沙会战等重大战役,以骁勇善战、治军严明著称,官至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九军军长。1944年,在豫湘桂会战的衡阳外围战斗中,他率部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壮烈牺牲,时年43岁。其忠勇事迹被载入《中国抗日战争史》,成为滇军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 一、滇东少年的从军之路:从富源到黄埔 1901年,王甲本出生于富源县一个普通家庭,父亲王孝忠曾在清军任职,后解甲归田。受家庭影响,王甲本自幼崇尚勇武,少年时就读于富源高等小学堂,因目睹清末民初时局动荡、外侮频仍,遂立志投笔从戎。1918年,云南都督唐继尧创办云南陆军讲武堂,王甲本凭借优异成绩考入第14期步兵科,与卢汉、龙云等滇军将领成为校友。 在讲武堂期间,王甲本刻苦钻研军事理论,擅长战术推演与格斗技巧,尤其对步兵攻坚战术有深入研究。1922年毕业后,他先在滇军顾品珍部任见习排长,后因作战勇猛,逐步晋升为连长、营长。1927年,滇系内部发生“二六政变”,唐继尧下台,王甲本审时度势,转投国民革命军,随部队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克武汉、南京等战役中屡立战功,升任团长。 1930年,王甲本进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高等教育班深造,系统学习现代军事战略。毕业后,他被调入国民革命军第98师,先后任参谋长、副师长,因治军严谨、赏罚分明,深得官兵拥戴。此时的他已从滇东少年成长为兼具实战经验与理论素养的青年将领,为日后投身抗日战场奠定了基础。 二、淞沪浴血:从南京到长沙的抗战征程 1. 淞沪会战:初露锋芒的铁血防御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8月,王甲本率第98师参加淞沪会战,驻守宝山、月浦一线。面对日军海陆空立体进攻,他指挥部队依托简陋工事,与敌展开拉锯战。在一次阵地争夺战中,日军凭借坦克掩护突破防线,王甲本亲率敢死队冲锋,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敌坦克3辆,击退敌军反扑,因战功获颁“云麾勋章”。 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第98师伤亡惨重,王甲本率残部突围后,随即参加南京保卫战。12月,南京沦陷,他率部在城郊与日军展开巷战,因寡不敌众被迫西撤。撤退途中,他目睹日军暴行,悲愤交加,对部下立下誓言:“不驱逐日寇,誓不生还!” 2. 长沙会战:三次御敌的滇军悍将 1939年至1942年,王甲本先后参加三次长沙会战。他此时已升任第79军副军长,协助军长夏楚中指挥作战。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他提出“诱敌深入、侧击合围”的战术,率部在捞刀河一线伏击日军第6师团,歼敌千余人,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 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集中12万兵力进攻长沙,王甲本率第79军在湘北重镇临湘、岳阳一带设防。他亲赴前线督战,利用地形构筑多层防御工事,以“逐次抵抗、消耗敌军”的策略,迟滞日军进攻达半月之久。在傅家桥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夜袭日军炮兵阵地,缴获重炮4门,受到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通令嘉奖。 1942年第三次长沙会战,王甲本升任第79军军长。他汲取前两次会战经验,注重步炮协同与敌后游击配合,在岳麓山阵地部署重炮群,对进攻长沙的日军实施精准打击。当日军突破前沿阵地时,他亲率预备队反冲锋,手持冲锋枪与士兵并肩作战,官兵士气大振,最终配合友军将日军击退至新墙河以北,取得长沙会战的胜利。此战中,第79军因战功卓著被授予“虎贲军”称号,王甲本也因指挥果断、身先士卒,被官兵称为“硬战将军”。 三、血染湘南:豫湘桂会战中的最后冲锋 1944年,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豫湘桂会战。5月,日军集中20万兵力进攻湖南,衡阳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王甲本率第79军奉命从江西驰援衡阳,担任外围防御任务。 6月,日军第11军主力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防线,直逼衡阳。王甲本率部在衡阳西北的冷水滩、东安一线布防,试图阻挡日军南下。7月20日,日军第3、第13师团万余人向第79军阵地发起猛攻,王甲本指挥部队在山林间与敌周旋,利用地形设伏,多次击退日军进攻。 8月7日,衡阳失守,日军主力转而围攻第79军。王甲本为掩护友军撤退,率军部及直属部队转移至湖南东安山口铺一带。8月12日凌晨,部队在行军途中遭遇日军第13师团一部突袭。此时王甲本身边仅有一个警卫连和军部幕僚,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他临危不乱,立即命令警卫连抢占附近高地,自己则率手枪队向敌侧翼冲锋,试图撕开突破口。 战斗中,日军凭借火力优势压制我军,王甲本的手枪队伤亡殆尽。当日军逼近至20米时,他拔出战刀,高呼“杀贼报国”,率先冲入敌群,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激战中,他左胸中弹,仍强忍剧痛砍倒一名日军,最终因寡不敌众,腹部被日军刺刀刺穿,壮烈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他的副官吴镇科、卫士队队长等11人,遗体被当地百姓秘密安葬于东安芭蕉村后山。 王甲本牺牲后,第79军官兵悲愤欲绝,随后在副军长甘清池率领下反攻山口铺,抢回将军遗体。经检查,王甲本全身共有刀伤、枪伤10余处,双手仍紧握染血的战刀,其壮烈景象令在场官兵无不落泪。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上将,灵柩运回富源安葬时,沿途百姓自发设祭,送葬队伍绵延数里。 四、忠魂不朽:从战场到青史的精神丰碑 王甲本牺牲的消息传到重庆后,国民政府举行追悼大会,蒋介石亲题“血染湘南”挽联,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代表也送来花圈,赞誉其“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不愧抗日英雄”。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王甲本为革命烈士,其事迹被载入《抗日阵亡将士名录》。 在富源县,当地政府修建了“王甲本将军纪念亭”,碑文记载其生平功绩;在湖南东安,百姓为其修建了衣冠冢,每年清明均有后人祭扫。王甲本的抗战精神成为滇军的一面旗帜,正如其在战前写给家人的信中所言:“今日寇侵华,国难当头,甲本身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为幸,虽死无憾!” 从云南富源的青山到湖南湘南的红土,王甲本用生命践行了“保家卫国”的誓言。他的一生,是近代中国军人从内战走向外战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不屈抗争的象征。如今,当人们走过富源县的“将军路”,依然能感受到这位铁血滇将留给后世的精神力量——那是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担当,以及永不熄灭的抗日英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