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公元1927年-1944年] 广东省东莞市人物 黄友:热血铸就的抗日小英雄 黄友,这位出生于 1927 年,牺牲于 1944 年的年轻战士,籍贯为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凤德岭村。他是勇敢坚毅、舍生忘死的抗日英雄,虽生命短暂,却在抗日战争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璀璨且令人动容的篇章。 黄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彼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内忧外患的双重磨难。家庭的贫困让黄友早早地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但也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幼年的黄友,目睹了日军在中华大地上的残暴行径,乡亲们所遭受的苦难深深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灵,在他心底早早埋下了对侵略者仇恨的种子。 在黄友 12 岁那年,他的家乡被日军占领,村子里时常遭受日军的烧杀抢掠。残酷的现实让黄友明白,只有拿起武器反抗,才能保卫家乡,保护亲人。于是,年少的他毅然加入了当地的抗日儿童团。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为抗日队伍传递情报、站岗放哨等。尽管工作充满危险,但黄友总是热情高涨,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他凭借着自己年幼不易引起敌人注意的优势,常常穿梭在各个村庄之间,将重要的情报及时传递给抗日队伍。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黄友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敌斗争经验的积累,黄友愈发渴望能够加入正规的抗日武装队伍,与日军展开更加激烈的战斗。1942 年,年仅 15 岁的黄友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刚进入部队,黄友就展现出了超出年龄的成熟与勇敢。他积极参加部队组织的各种军事训练,无论是射击、刺杀还是战术演练,他都全身心投入,努力提升自己的军事技能。在训练中,黄友不怕吃苦,哪怕身上多处受伤,他也从不喊累,总是咬牙坚持。他的刻苦训练和积极表现,赢得了部队领导和战友们的一致称赞。 1943 年 12 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黄友所在的部队被编入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他担任了班长一职。此时的黄友,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他不仅要带领全班战士完成各项战斗任务,还要关心战友们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在战斗中,黄友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的勇敢精神激励着全班战士,使得他们在多次战斗中都表现得十分英勇顽强。 1944 年 2 月 21 日,对于黄友和他的战友们来说,是一个无比惨烈的日子。这天,日军纠集了 300 余人,突然包围了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驻地 —— 东莞凤岗镇官井头村。当时,独立第三中队的主力部队外出执行任务,村里只剩下包括黄友班在内的部分兵力,情况万分危急。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黄友没有丝毫畏惧。他迅速带领全班战士抢占了村边的一座小山坡,利用有利地形,顽强地阻击敌人。战斗一开始,日军就凭借着人数和装备上的优势,向黄友班所在的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密集的子弹如雨点般射来,炮弹在周围不断爆炸,掀起阵阵尘土。黄友一边沉着冷静地指挥战友们进行反击,一边亲自端起机枪,向敌人扫射。他的身影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毫不退缩,给敌人造成了重大杀伤。在激烈的战斗中,黄友班的战士们先后有多人受伤,但他们依然坚守阵地,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随着战斗的持续进行,黄友意识到,如果不尽快突围,全班战士都将面临生命危险。于是,他决定留下部分战士继续阻击敌人,自己则带领几名战士寻找突围的路线。在突围过程中,黄友不幸腿部中弹,鲜血直流。但他强忍剧痛,继续带领战士们奋勇向前。经过一番苦战,他们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成功突围。然而,当黄友得知还有部分战友被困在阵地上时,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再次返回营救。此时的他,已经身负重伤,体力也严重透支,但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能让战友们落入敌人手中。 黄友带领着几名战士再次冲向敌人的包围圈。在接近阵地时,他们遭到了敌人更加猛烈的火力攻击。黄友不顾个人安危,冲在最前面,用自己的身体为战友们挡住敌人的子弹。在激烈的战斗中,黄友又多处受伤,但他仍然顽强地战斗着。最终,黄友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 17 岁。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日英雄赞歌。黄友牺牲后,他的英勇事迹迅速传遍了东江纵队。战友们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表示要继承他的遗志,为他报仇雪恨,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 新中国成立后,黄友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他的英勇行为和崇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努力奋斗,勇往直前。黄友虽然生命短暂,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是东莞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保护了人民的利益。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丰碑上,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在困难时刻,黄友的精神都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