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汉章帝刘炟

东汉第三位皇帝
汉章帝刘炟
汉章帝刘炟(56年-88年4月9日),东汉第三位皇帝(75年-88年在位),光武帝刘秀的孙子,汉明帝刘庄第五子,母为贾贵人。
永平三年(60年),立为皇太子。永平十八年(75年)即位。为政上一改明帝苛察,事从宽厚,放宽刑律,废除苛法五十余条。经济上,颁布胎养令,给每位怀孕的女性赐谷“三斛”,以鼓励人口生育;同时轻徭薄赋,奖励农桑;恢复盐铁官营与平准均输制度,从而削弱了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军事上,发兵营救围困西域的三百将士,留下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佳话;并两次派兵增援班超,加速了东汉复控西域的进程。文化上,召开白虎观会议,促进经学统一; 外交上,狮子与长颈鹿传入中国,刘炟选宫人驯狮,成为了中国首批非遗“舞狮”的起源。章和二年(88年)四月九日,去世,享年三十三岁 ,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葬于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
刘炟勤政爱民、虚怀纳谏、轻徭薄赋,成为了名留千古的仁君,被誉为“帝王中的长者”。 他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安乐,生产发展,与明帝统治时期并称为“明章之治”。然而刘炟宠爱章德窦皇后,放松了对外戚的防范,致使死后窦氏专权。
刘炟也是一位书法家,草书非常有名,史称为“章草”。且崇尚儒术,曾令诸儒于讨论《五经》异同作《白虎通义》,又诏曹褒定《汉礼》一百五十篇。
汉章帝刘炟:“明章之治” 的传承者与推动者
汉章帝刘炟(公元 57 年 — 公元 88 年),字着,籍贯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 。他是东汉第三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之孙,汉明帝刘庄第五子,生母为贾贵人 。刘炟在位期间,延续并发展了前代的治国策略,推行仁政,重视农桑,促进文化繁荣,巩固边疆稳定,与汉明帝统治时期共同铸就 “明章之治”,使东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他后期对外戚的纵容,也为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埋下了隐患 。
一、幼年聪慧,继承大统
刘炟出生于建武中元二年(公元 57 年),当时正值东汉初立,社会逐步走向稳定 。他自幼展现出过人的聪慧,性格温和宽容 。永平三年(公元 60 年)二月十九日,年仅三岁的刘炟被立为皇太子 。在成长过程中,刘炟对儒家学说表现出浓厚兴趣,勤奋好学,广读经典,其品德和才学深受汉明帝赞赏 。
永平十八年(公元 75 年)八月初六,汉明帝驾崩,年仅十九岁的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 。初登皇位,刘炟面临着巩固统治、延续国家繁荣的重任 。他深知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决心推行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政策 。即位不久,刘炟便下诏大赦天下,减轻刑罚,以此展现他的宽厚仁德 。他还免除了一些百姓的田租和赋税,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 。
二、政治举措:宽政与法治并行
刘炟在位期间,实行宽政,改革刑罚制度 。他废除了以往一人犯谋逆等大罪则亲属皆受牵连的禁令,命罪人减刑迁到边境地区 。在尚书陈宠的建议下,刘炟删除了刑罚残酷的条文五十余条,禁用酷刑 。例如依东汉制度,官员贪污要禁锢三世,即三代人都不准为官,刘炟废除了这项制度 。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他 “以德化民” 的理念,使社会氛围更加宽松和谐 。
刘炟注重选拔廉能之吏,以保证政治清明 。他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和监督,严惩贪污腐败行为 。同时,他还鼓励官员直言进谏,对敢于指出朝政弊端的官员给予奖励 。在他的治理下,官场风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
然而,刘炟的宽政有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他对官员和贵族的赏赐往往超过规定的限额,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家财政的困难,而这些负担最终又转嫁到了百姓头上 。他的一些政令刑罚,有时并非完全建立在事实基础上,而是受到灾祥谶纬之学的影响 。
三、经济发展: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农业是国家的根基,刘炟极为重视农业生产 。他多次下诏劝课农桑,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作物 。建初元年(公元 76 年),刘炟下令减免全国田租,并赈济遭受旱灾和牛疫的地区 。他还派遣官员到各地指导农业生产,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
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刘炟积极兴修水利 。他在位期间,组织人力对一些重要的水利工程进行了修复和扩建 。例如,在某些地区开凿沟渠,引河水灌溉农田,解决了农田灌溉的难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还减少了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此外,刘炟还采取优惠政策募民垦荒,鼓励人口增殖 。他减轻了百姓的徭役赋税负担,让百姓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 。在他的努力下,东汉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增加,人口也有所增长 。
四、文化贡献:推动儒学发展
刘炟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尤其是对儒学的推崇 。他继位后,多次召见儒学大师,与他们讨论经典,推动儒学的复兴 。建初四年(公元 79 年),刘炟下令在洛阳白虎观召开会议,召集众多儒学大师讨论五经异同 。这次会议持续了数月之久,众多学者各抒己见,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结束后,刘炟命班固将讨论结果整理成书,这便是著名的《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统一了经学解释,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谶纬学说等相结合,进一步巩固了儒学在思想界的正统地位 。
在刘炟的倡导下,东汉的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他鼓励文学创作,支持史书编撰 。著名的《汉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要支持,得以顺利完成 。同时,刘炟还重视教育,推动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 。他在太学中增设经学课程,培养了大批儒学人才,为东汉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
五、边疆治理:巩固西域统治
刘炟在位期间,注重边疆的安定 。在西域地区,汉明帝时班超奉命出使,使西域诸部归服,中央政府在该地建立都护府 。但刘炟即位之初,边关再起纷乱,焉耆、龟兹、车师等联合北匈奴,攻打中央政府的军政驻地,形势颇为严峻 。刘炟召群臣商议对策,众人皆欲暂缓,惟有司徒鲍昱力主马上增援 。刘炟采纳鲍昱的意见,派兵西进,解救了边关危机 。
然而,由于人力和物力上的困难,刘炟曾一度考虑放弃西域,诏令滞留西域的汉朝人员回国 。当时班超住在疏勒国,也接到撤退的诏书 。但疏勒国人民因班超对付匈奴有办法,担心他离开后又将陷入混乱,极力挽留 。班超无奈之下上书刘炟,请求留屯西域 。刘炟同意了班超的请求 。
此后,班超在西域团结各族人民,有效地遏止了北匈奴的侵扰 。建初六年(公元 81 年),班超在疏勒上书刘炟,请求派兵支援,降服龟兹,实现 “断匈奴右臂” 的战略意图 。刘炟支持班超的计划,征集吏士前往 。适时有平陵人徐干自告奋勇地到朝中上书,愿意立功异域 。刘炟大喜,立即命令他为假司马,率领一千多人组成的远征军,西去驰援班超 。
在西域诸国中,乌孙最为强大 。班超请求刘炟遣使慰问乌孙国王,刘炟同意了这一请求 。乌孙国王非常高兴,于建初八年(公元 83 年)派遣使者回访汉朝,表示友好 。刘炟提升班超为将兵长史,授予他代表东汉政府在西域行事的权力 。在班超的努力下,西域诸国都愿意接受东汉的节制,为东汉政府再次打通同西域的密切交往铺平了道路 。
六、晚年遗患:外戚势力抬头
刘炟在位后期,对外戚势力的纵容成为东汉政治的一大隐患 。他的皇后窦氏家族势力逐渐膨胀 。窦皇后深得刘炟宠爱,她的兄弟窦宪、窦笃等人在朝中担任要职,权势日盛 。窦宪甚至依仗权势,强夺沁水公主的园田,而刘炟对此却未加以严厉惩处 。
刘炟对窦氏家族的纵容,使得外戚势力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这为东汉后期外戚专权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在他去世后,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宪等外戚进一步把持朝政,东汉的政治开始走向腐败和混乱 。
章和二年(公元 88 年)二月三十日,汉章帝刘炟在章德前殿去世,年仅三十三岁 。他的谥号为孝章皇帝,庙号肃宗 。刘炟遗诏不起寝庙,一概依照安葬汉明帝的制度 。同年三月十八日,他被安葬于敬陵(今河南洛阳东南) 。
汉章帝刘炟在位的十三年间,以其宽厚仁政、重视儒学、发展经济、巩固边疆等举措,为东汉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与汉明帝共同开创的 “明章之治”,成为东汉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然而,他后期对外戚势力的纵容,也给东汉王朝带来了潜在的危机 。总体而言,刘炟在东汉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的功绩和失误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上一篇:石宗源下一篇:汉和帝刘肇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落马官员
原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河南省委书记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宋文帝刘义隆的第四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原中共中央委员
贵州省委原书记
中央政治局委员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大名县人物
泗洪人物
东汉第六位皇帝
西汉第三位皇帝
东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西汉第十四位皇帝
东汉第九位皇帝
东汉第十一位皇帝
东汉第十二位皇帝
东汉第十位皇帝
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