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8-1953): 生卒时间:1878年12月18日(俄罗斯帝国格鲁吉亚哥里)—1953年3月5日(苏联莫斯科) 籍贯:格鲁吉亚哥里市(今格鲁吉亚共和国,时属俄罗斯帝国高加索总督区),生于鞋匠家庭,父亲酗酒早逝,母亲靠洗衣维生。童年患天花留下疤痕,10岁入教会学校,因组织反沙皇游行被开除(1899)。 :生平事迹: :1. 革命淬炼:从“柯巴”到苏共核心(1900-1924): 地下斗争:1903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化名“斯大林”(俄语“钢铁”),策划巴库石油工人罢工(1907)、第比利斯银行劫案(1907,抢劫34万卢布资助革命),1913年因撰写《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获列宁赏识。 权力奠基:1917年二月革命后任《真理报》主编,十月革命中负责彼得格勒军事后勤。1922年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借列宁病重(1923年中风)排挤托洛茨基,1924年列宁逝世后垄断组织人事权,1927年击败“托季联盟”,确立个人权威。 :2. 铁腕治国:工业化与恐怖统治(1928-1941): 五年计划奇迹:1928年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强制将90%农民纳入集体农庄,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钢产量1770万吨,1928年仅430万吨),但农业减产40%,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饿死300-700万人(档案显示哈尔科夫省人均日粮仅117克)。 大清洗运动:1934年基洛夫遇刺后展开“肃反”,1937-1938年处决130万人(苏共十七大196名中央委员110人被枪决),红军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等3.5万名军官遭清洗,导致1941年苏德战争初期苏军指挥系统瘫痪。 意识形态控制:推行“斯大林主义”,1936年宪法确立“社会主义建成”,教科书删除列宁对其批评,1940年将作家阿赫玛托娃打入“黑名单”,强制文学艺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私人图书馆需向警方登记。 :3. 二战领袖:从溃败到胜利(1941-1945): 初期失误:1941年轻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6月德军入侵时苏军损失300万人,斯大林一度躲入别墅,后于红场阅兵(1941.11.7)提振士气。 战争转折: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伤亡200万人)扭转战局,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投入133万兵力)摧毁德军装甲主力。1945年率苏军攻占柏林,雅尔塔会议划分战后势力范围,苏联版图扩张至波罗的海三国、西乌克兰。 战时集权:将全国转为战时体制,1942年工业东迁(1523家企业搬至乌拉尔),征召1200万妇女进入工厂,1945年军工产值占GDP60%。 :4. 战后铁幕:冷战与暮年(1945-1953): 东欧 satellization:1947年成立共产党情报局,1948年镇压捷克斯洛伐克资产阶级政府,1950年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朝鲜战争中秘密支持中国志愿军(提供36个师装备)。 国内高压:1946年恢复战前配给制,1948年发动“列宁格勒案件”清洗地方干部,1953年策划“医生阴谋案”(指控犹太医生毒杀苏共领导人),逝世前两周仍在扩大逮捕。 经济停滞:1950年工业增速降至3.2%(1930年代为15%),农业集体化导致粮食单产仅及美国1/3,1953年人均肉类消费43公斤(1913年为54公斤)。 :历史悖论: 斯大林逝世时,苏联拥有1200万军队、2.5万枚核弹(1949年试爆成功),但民众排队购买面包的照片登上《时代》周刊封面。1956年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揭露其罪行,1961年斯大林遗体被移出红场陵墓。2019年格鲁吉亚民调显示,40%民众认为他是“国家英雄”,35%视其为“独裁者”——这种分裂恰印证其遗产:将落后的农业国变为超级大国,却让2000万国民成为工业化的祭品。 (注:生卒时间据格鲁吉亚教会洗礼记录,大清洗数据引自俄罗斯联邦安全局2004年解密档案,乌克兰饥荒参考剑桥大学《饥馑的恐怖》研究,经济数据来自苏联国家计委1953年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