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二冬[公元1957年-2006年,他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完美融合]+像 安徽省宿州人物 孟二冬(1957年1月~2006年4月22日),生于安徽宿县(今宿州),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孟二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高尚人格的楷模。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2004年3月,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教学的工作。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49岁。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燃灯者孟二冬:以生命践行师道的宿州骄子 在当代中国教育与学术的星空中,孟二冬是一颗璀璨而永恒的星。这位来自安徽宿州的学者,以其短暂却光辉的一生,在教育与学术领域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无数人心中师者的楷模、求知的典范。他的故事,是对知识的不懈追寻,是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奉献,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度诠释。 年少立志,在磨砺中成长 1957年1月12日,孟二冬出生于安徽蚌埠,后随家人回到宿州生活。他的童年和少年在动荡岁月中度过,“文革”的浪潮冲击着教育体系,让他的求学之路布满荆棘。但孟二冬对知识的渴望,如同黑暗中的火种,从未熄灭。凭借着一本字典,他啃下了人生中第一本古文书籍——南朝梁人周兴嗣编著的《千字文》,其中“尺璧非宝、寸阴是竞”两句,深深烙印在他心中,化作激励自己的座右铭,被写成条幅贴在床头。 在泗县中学读书时,孟二冬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在体育方面也展现出过人天赋,是校田径队和排球队的主力。他性格淳朴厚道,对同学有求必应,无论是学习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琐事,总能看到他热心帮忙的身影。“学工学农”到乡下劳动,他不惜体力,抢着承担重活累活,踏实肯干的品质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称赞。 1977年冬天,恢复高考的消息如春风吹遍大地,孟二冬抓住机遇,凭借扎实的知识功底,顺利考入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进入大学后,他为自己定下目标——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教师。在校园里,他总是背着装满书本的军用挎包,随时随地找时间读书学习,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旁若无人。他的专注与勤奋,令同学们钦佩不已,大家都说他是“能坐得住的读书人”。 1980年2月初,孟二冬因品学兼优被择优留校,起初分配到校团委工作。但一个学期后,他主动找到领导,诚恳地表达了回中文系任教的愿望。他表示,自己中小学阶段受“文革”影响,知识储备不足,渴望回系里边教边学,静下心来充实自己,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学校领导被他的真诚打动,批准了他的请求,孟二冬就此开启了在教育与学术道路上的探索征程。 三进北大,攀登学术高峰 从1981年起,孟二冬与北京大学结下不解之缘。他先是以进修教师的身份踏入北大校门,跟随袁行霈教授研修唐诗。初到北大,他沉默寡言,却笃实好学。袁行霈教授布置了关于“文气论”的资料收集任务,两个月后,孟二冬便交出数百页资料长编,内容涵盖文学、哲学、音乐、书法、绘画、医学等多个领域,令袁教授刮目相看。在袁教授指导下,二人合作完成了近四万字的论文,这次经历,为孟二冬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5年,孟二冬再次考入北大,成为袁行霈教授的硕士研究生。确定硕士论文题目时,他选择了韩孟诗派。在研究过程中,他深入挖掘资料,反复钻研,其硕士论文《论韩孟诗派的创新意识及其与中唐文化趋向的关系》一经完成,便得到答辩委员会高度评价,并很快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这篇论文具有开拓性,占据了当时学术前沿,展现出孟二冬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扎实的研究能力。 硕士毕业后,孟二冬前往烟台大学任教,并担任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在教学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学术的追求。1991年,34岁的他第三次踏入北大校园,攻读博士学位。此时的他更加成熟稳重,研究视野也更为开阔。他以韩愈为中心,将研究范围扩展至整个中唐时期,对中唐七八十年间诗坛风貌、诗人心态及社会风貌进行多方面考察,最终完成博士论文《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诸多富有开拓性的论点,对中唐诗歌的成就及历史地位做出全新阐释,得到学界广泛认可。 1994年,孟二冬博士毕业后,留在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此后,他潜心学术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治学风格。他对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力求获取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绝不满足于二手信息。为了研究唐代省试诗,他在阅读大量唐代科举资料时,发现清代学者徐松的《登科记考》存在大量缺漏。于是,他毅然放下手头课题,一头扎进古籍阅览室,在浩如烟海的线装书中,逐条查找、核实资料。从总集、选集到别集,从正史、野史到笔记,从墓志、方志到家乘,从丛书、类书到姓氏之书,他历经七年艰苦努力,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这部著作仅所录科考人数一项就比原著增加了一半,极大地丰富了唐代科举研究的资料宝库,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得到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赞誉。 师者匠心,培育桃李芬芳 在北大任教期间,孟二冬以其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渊博的学识深受学生喜爱。他备课极为认真,每次上课前都会静坐“过电影”,在脑海中预演授课过程,课后则进行复盘,总结得失。除教材内容外,他还查阅大量古籍,为课堂补充丰富的考证资料,确保每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每个论点的论据都有翔实文献支撑。因此,他的课堂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既能突出重点难点,又能旁征博引,带领学生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 孟二冬十分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他经常走进自修室,为学生辅导功课、答疑解惑。对待学生,他始终平等、谦和、真诚,从不发脾气。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在学生眼中,他既是博学的师长,也是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朋友。他用自己的言行,向学生传递着对学术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孟二冬批改学生作业和论文时,更是一丝不苟。每到批改论文时,他的家中便堆满书籍,方便随时查阅资料。他看过的学生论文,几乎每一页都夹有小纸条,上面不仅有对论文框架、立意的建议,还有对错别字的细心改正,常常比学生自己还要认真。他以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树立了做学问的标杆,让学生明白,学术研究需要耐心细致、日积月累,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援疆支教,用生命书写担当 2004年3月,为响应国家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号召,孟二冬主动请缨,参加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初到石河子大学,他便以旁征博引、文采飞扬的授课风格,以及隽永的板书、浑厚的嗓音,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主动要求增加课时,承担了正常工作量3倍的教学任务,除为中文系2002级四个班的学生讲授每周10学时的必修课《唐代文学》外,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了《唐代科考》选修课。 然而,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孟二冬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坚持上课。随着病情加重,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课堂上使用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他总是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前往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根据病情下达了“禁声”医嘱。但孟二冬心系学生,第二天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 2004年4月26日,孟二冬迎来在石河子大学的最后一堂课。这一天,教室里座无虚席,学生们早早来到教室,只为珍惜这最后的时光。此时的孟二冬,说话已十分困难,每讲一句话都要忍受巨大痛苦,额头上的汗珠不停地滚落。但他依然坚持着,用沙哑的声音为学生们讲解知识。下课铃响起,他缓缓向学生们鞠躬,艰难地说道:“因为嗓子不好,影响了……教学效果,大家多原谅。同学们,虽然课……完了,但学习……没有……止境,做学问……要甘守……寂寞。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课后,孟二冬被紧急送往医院检查,诊断结果如晴天霹雳——食管恶性肿瘤,肿瘤直径达3.7厘米,如同乒乓球般大小,严重压迫气道,生命垂危。随后,他被转回北京治疗,先后经历3次大手术,每次都在生死边缘徘徊。即便如此,在病床上的孟二冬仍心系学术研究和学生成长。他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痛折磨,坚持课题研究,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他还买了全套的《全唐文》《十三经注疏》等书籍,让人刻录了200张古籍资料文献光盘,托人送给石河子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希望能为他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帮助。 精神不朽,照亮后来者之路 2006年4月22日,年仅49岁的孟二冬,因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他的离去,让无数人为之悲痛。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孟二冬的感人事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得知他的病情后,当即委托国务委员陈至立前往探望,并指示有关方面精心治疗;此后,又多次询问病情,向孟二冬表示亲切问候,指示医务人员尽全力救治。2007年初,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中华全国总工会向他颁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组部追授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孟二冬,这位从宿州走出的学者,以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对学生的无私奉献,诠释了师者的伟大与崇高。他将自己的一生,化作知识的火种,点燃了无数人对学习的热情;化作精神的灯塔,指引着后来者在学术与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他的故事,成为宿州的骄傲,也成为中华民族教育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而努力拼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