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孟二冬

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孟二冬

孟二冬[公元1957年-2006年,他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完美融合]+像 安徽省宿州人物
孟二冬(1957年1月~2006年4月22日),生于安徽宿县(今宿州),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孟二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高尚人格的楷模。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2004年3月,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教学的工作。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49岁。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燃灯者孟二冬:以生命践行师道的宿州骄子
在当代中国教育与学术的星空中,孟二冬是一颗璀璨而永恒的星。这位来自安徽宿州的学者,以其短暂却光辉的一生,在教育与学术领域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无数人心中师者的楷模、求知的典范。他的故事,是对知识的不懈追寻,是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奉献,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度诠释。

年少立志,在磨砺中成长
1957年1月12日,孟二冬出生于安徽蚌埠,后随家人回到宿州生活。他的童年和少年在动荡岁月中度过,“文革”的浪潮冲击着教育体系,让他的求学之路布满荆棘。但孟二冬对知识的渴望,如同黑暗中的火种,从未熄灭。凭借着一本字典,他啃下了人生中第一本古文书籍——南朝梁人周兴嗣编著的《千字文》,其中“尺璧非宝、寸阴是竞”两句,深深烙印在他心中,化作激励自己的座右铭,被写成条幅贴在床头。

在泗县中学读书时,孟二冬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在体育方面也展现出过人天赋,是校田径队和排球队的主力。他性格淳朴厚道,对同学有求必应,无论是学习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琐事,总能看到他热心帮忙的身影。“学工学农”到乡下劳动,他不惜体力,抢着承担重活累活,踏实肯干的品质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称赞。

1977年冬天,恢复高考的消息如春风吹遍大地,孟二冬抓住机遇,凭借扎实的知识功底,顺利考入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进入大学后,他为自己定下目标——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教师。在校园里,他总是背着装满书本的军用挎包,随时随地找时间读书学习,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旁若无人。他的专注与勤奋,令同学们钦佩不已,大家都说他是“能坐得住的读书人”。

1980年2月初,孟二冬因品学兼优被择优留校,起初分配到校团委工作。但一个学期后,他主动找到领导,诚恳地表达了回中文系任教的愿望。他表示,自己中小学阶段受“文革”影响,知识储备不足,渴望回系里边教边学,静下心来充实自己,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学校领导被他的真诚打动,批准了他的请求,孟二冬就此开启了在教育与学术道路上的探索征程。

三进北大,攀登学术高峰
从1981年起,孟二冬与北京大学结下不解之缘。他先是以进修教师的身份踏入北大校门,跟随袁行霈教授研修唐诗。初到北大,他沉默寡言,却笃实好学。袁行霈教授布置了关于“文气论”的资料收集任务,两个月后,孟二冬便交出数百页资料长编,内容涵盖文学、哲学、音乐、书法、绘画、医学等多个领域,令袁教授刮目相看。在袁教授指导下,二人合作完成了近四万字的论文,这次经历,为孟二冬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5年,孟二冬再次考入北大,成为袁行霈教授的硕士研究生。确定硕士论文题目时,他选择了韩孟诗派。在研究过程中,他深入挖掘资料,反复钻研,其硕士论文《论韩孟诗派的创新意识及其与中唐文化趋向的关系》一经完成,便得到答辩委员会高度评价,并很快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这篇论文具有开拓性,占据了当时学术前沿,展现出孟二冬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扎实的研究能力。

硕士毕业后,孟二冬前往烟台大学任教,并担任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在教学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学术的追求。1991年,34岁的他第三次踏入北大校园,攻读博士学位。此时的他更加成熟稳重,研究视野也更为开阔。他以韩愈为中心,将研究范围扩展至整个中唐时期,对中唐七八十年间诗坛风貌、诗人心态及社会风貌进行多方面考察,最终完成博士论文《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诸多富有开拓性的论点,对中唐诗歌的成就及历史地位做出全新阐释,得到学界广泛认可。

1994年,孟二冬博士毕业后,留在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此后,他潜心学术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治学风格。他对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力求获取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绝不满足于二手信息。为了研究唐代省试诗,他在阅读大量唐代科举资料时,发现清代学者徐松的《登科记考》存在大量缺漏。于是,他毅然放下手头课题,一头扎进古籍阅览室,在浩如烟海的线装书中,逐条查找、核实资料。从总集、选集到别集,从正史、野史到笔记,从墓志、方志到家乘,从丛书、类书到姓氏之书,他历经七年艰苦努力,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这部著作仅所录科考人数一项就比原著增加了一半,极大地丰富了唐代科举研究的资料宝库,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得到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赞誉。

师者匠心,培育桃李芬芳
在北大任教期间,孟二冬以其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渊博的学识深受学生喜爱。他备课极为认真,每次上课前都会静坐“过电影”,在脑海中预演授课过程,课后则进行复盘,总结得失。除教材内容外,他还查阅大量古籍,为课堂补充丰富的考证资料,确保每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每个论点的论据都有翔实文献支撑。因此,他的课堂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既能突出重点难点,又能旁征博引,带领学生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

孟二冬十分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他经常走进自修室,为学生辅导功课、答疑解惑。对待学生,他始终平等、谦和、真诚,从不发脾气。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在学生眼中,他既是博学的师长,也是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朋友。他用自己的言行,向学生传递着对学术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孟二冬批改学生作业和论文时,更是一丝不苟。每到批改论文时,他的家中便堆满书籍,方便随时查阅资料。他看过的学生论文,几乎每一页都夹有小纸条,上面不仅有对论文框架、立意的建议,还有对错别字的细心改正,常常比学生自己还要认真。他以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树立了做学问的标杆,让学生明白,学术研究需要耐心细致、日积月累,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援疆支教,用生命书写担当
2004年3月,为响应国家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号召,孟二冬主动请缨,参加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初到石河子大学,他便以旁征博引、文采飞扬的授课风格,以及隽永的板书、浑厚的嗓音,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主动要求增加课时,承担了正常工作量3倍的教学任务,除为中文系2002级四个班的学生讲授每周10学时的必修课《唐代文学》外,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了《唐代科考》选修课。

然而,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孟二冬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坚持上课。随着病情加重,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课堂上使用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他总是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前往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根据病情下达了“禁声”医嘱。但孟二冬心系学生,第二天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

2004年4月26日,孟二冬迎来在石河子大学的最后一堂课。这一天,教室里座无虚席,学生们早早来到教室,只为珍惜这最后的时光。此时的孟二冬,说话已十分困难,每讲一句话都要忍受巨大痛苦,额头上的汗珠不停地滚落。但他依然坚持着,用沙哑的声音为学生们讲解知识。下课铃响起,他缓缓向学生们鞠躬,艰难地说道:“因为嗓子不好,影响了……教学效果,大家多原谅。同学们,虽然课……完了,但学习……没有……止境,做学问……要甘守……寂寞。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课后,孟二冬被紧急送往医院检查,诊断结果如晴天霹雳——食管恶性肿瘤,肿瘤直径达3.7厘米,如同乒乓球般大小,严重压迫气道,生命垂危。随后,他被转回北京治疗,先后经历3次大手术,每次都在生死边缘徘徊。即便如此,在病床上的孟二冬仍心系学术研究和学生成长。他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痛折磨,坚持课题研究,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他还买了全套的《全唐文》《十三经注疏》等书籍,让人刻录了200张古籍资料文献光盘,托人送给石河子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希望能为他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帮助。

精神不朽,照亮后来者之路
2006年4月22日,年仅49岁的孟二冬,因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他的离去,让无数人为之悲痛。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孟二冬的感人事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得知他的病情后,当即委托国务委员陈至立前往探望,并指示有关方面精心治疗;此后,又多次询问病情,向孟二冬表示亲切问候,指示医务人员尽全力救治。2007年初,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中华全国总工会向他颁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组部追授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孟二冬,这位从宿州走出的学者,以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对学生的无私奉献,诠释了师者的伟大与崇高。他将自己的一生,化作知识的火种,点燃了无数人对学习的热情;化作精神的灯塔,指引着后来者在学术与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他的故事,成为宿州的骄傲,也成为中华民族教育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而努力拼搏。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5-28 10:17
上一篇:张衍下一篇:虫达
诗人、文化传播者、文艺活动推动者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
导演,一级演员
中央政治局常委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
落马官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四任行政长官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画家
青海省委原书记
革命烈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开国大校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歌女、京剧旦角
植物病理学家
开国大校
开国少将
中国作家
西晋的智勇名将
中国职业象棋运动员
汉朝学者
中央政法委原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新宾县政府党组成员
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中医食疗学创始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明朝官员
中国作家
华为公司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