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其益[公元1909年-2006年,植物病理学家]+像 湖南省长沙市人物 沈其益,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科技组织工作者。他在教育上提倡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对北京农业大学的组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创建小麦锈病、棉花枯、黄萎病全国协作研究组,倡议改造黄淮海平原,组织动员科学家献身祖国科学事业;促进国际学术交往等做出了重大贡献。 沈其益,1909年12月17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他的成长与求学历程,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印记,也塑造了其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
幼年时,沈其益就读于革命先驱何叔衡任教的长沙楚怡小学,后于1923年进入革命烈士柳直荀任教的长沙雅礼中学。1926年,他考入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学习铁道和汽车专业,因蒋介石将该校并入中央军校,他选择退学,前往茅以升教授创办的汽车修理工厂当修理工 。1929年,通过自学,沈其益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师从邓叔群等著名教授,主攻植物病理和真菌学,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学时代,正值日寇入侵,东北沦陷,淞沪抗战爆发,沈其益满怀救国热情,参加中央大学义勇军,奔赴淞沪前线营救伤病员,荣获十九路军的奖章和奖状。受“五四”运动影响,他坚定了“科学救国”的信念。
1933年,沈其益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讲授植物病理学。在邓叔群教授指导下,他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参与真菌学研究,发表《中国两属半知菌》及《中国黑粉菌志》等重要文献。1934年,他受聘于中央棉产改进所负责棉病研究室工作,深入全国棉区调研,发表《中国棉作病害》和《中国棉病调查报告》,成功发现棉叶切病是由盲蝽象隐潜为害所致,并提出防治措施。1937年,沈其益考取中英庚款第五届公费,赴英国伦敦大学及洛桑斯特实验站深造,师从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布朗·格纳特教授,1939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任名誉研究员。1940年,面对祖国抗日战争的艰难处境,他毅然回国,先后任职于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多门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沈其益在教育、科研和科学组织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宣传部长,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副秘书长等众多职务,并在多个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要职。同时,他还是全国人大第一、二、三、五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六届委员,多次率团出国访问,推动国际科技合作。
沈其益始终热心科学事业的组织与团结工作。学生时代,他积极参与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加入中华自然科学社并长期担任常务理事和总干事,编辑出版多种期刊,组织科学展览和学术活动,壮大科学团体影响力。1946年,他加入“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投身民主救国运动。1948年,他接受动员关内专家赴东北参加革命的任务,成功动员王大珩等40余位著名专家教授前往解放区,后参与筹备全国第一届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当选政协委员。1950年,在抗美援朝反对美帝细菌战中,他担任调查团副秘书长,奔赴前线调查,为揭露美帝罪行提供有力证据。
在教育领域,沈其益同样贡献卓越。1949年北京农业大学成立,他任教务长,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农业的热爱和实践能力。他重视农业院校的农场和实验站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针对华北黄淮海平原及内蒙、河北草原的农业问题,他组织重大科研课题,推动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此外,他坚持教学科研为生产服务,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引进先进技术,领导成立北京农业大学研究院,培养了大批高级科技人才,创建多个专业和研究室,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发展 。沈其益以其一生的奉献,在科学、教育等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 沈其益:毕生耕耘,铸就农业科教与植保事业丰碑 我国农业病虫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农业生产。沈其益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期间,展现出卓越的专业洞察力与担当精神。1963年,他敏锐察觉到小麦条锈病越冬菌量巨大,结合气候预测,判断次年该病可能大规模流行成灾。他及时向科委汇报,引起中央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专门批示,要求对小麦锈病长期开展调查研究以减少损失。沈其益迅速响应,组织小麦锈病综合防治协作组,多年如一日扎根实地考察研究。最终,他成功查明条锈病菌在西北、华北的越冬越夏基地,摸清其传播流行规律,以及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与小麦品种抗性丧失之间的关系,经过近十年努力,有效遏制了小麦条锈病的肆虐。
六七十年代,棉花枯、黄萎病在全国范围内蔓延,陕西关中棉区受灾尤为严重。1972年,已过花甲之年的沈其益从延安返回北京后,毅然接受农业部委托,主持这一重大科研课题。他深入棉区调研,查阅海量文献,提议成立全国棉花枯、黄萎病防治研究协作组。在他的组织下,各省负责本地发病情况调查,对76个不同棉区分离的枯萎病菌菌株开展统一生理型鉴定联合试验。沈其益亲自制定研究计划,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推进实验,确立以抗病品种为主的防治策略。此后十余年,协作组持续合作,不断总结创新,在实践与理论研究上均取得丰硕成果,有力促进了植物病理学家与育种学家的协作,催生出众多抗病、丰产、优质的棉花新品种。
在国际学术交流领域,沈其益同样成绩斐然。早年留学英国时,他积极推动中华自然科学社在欧美设立分社,搭建起国际学术交流桥梁。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代表我国参加国际植保植检会议,担任会议秘书长,还组织国际会议在我国召开。1979年改革开放后,他多次率团参加国际植物保护大会,向世界展示我国植保科学发展成果,凭借卓越贡献当选国际植保大会常务委员和名誉副会长,极大提升了我国植保科学的国际地位。
在科协国际学术交流工作中,沈其益深度参与多项重要活动。1956年,他与李四光、周培源等共同筹备世界科协十周年纪念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科学盛会,他也因此当选世界科协区域理事及《科学世界》中国编委。1959 - 1963年,他积极参与国际会议筹备与出访工作,在出访摩洛哥期间,成功促成摩方无偿为我国提供1000株优良柑桔嫁接苗木。此外,他还率团访问多国,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建立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为北京农业大学与多所国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助力中德农业合作迈向新高度,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
沈其益始终心系我国农业科教事业发展。1963年,针对农业部门忽视教育科研导致水稻螟虫灾害反弹、粮食大幅减产的情况,他联合专家教授提交报告,引起中央重视,推动了农业教育科研政策的调整与加强。“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农业大学被迫迁至偏远地区,面临存续危机,沈其益多次向中央反映情况,在周总理的批示下,学校得以迁回,从而保住了这支重要的农业教学科研力量。
在科普教育领域,沈其益积极投身其中。建国初期,他担任“全国科普协会”秘书长,与众多科学家携手开展科普工作,成效显著。担任“中国科联”宣传部长时,主编多学科通报,助力提升中学教师专业水平。作为中国科协书记,他持续为科普教育事业发展不懈努力。鉴于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大力倡导依托中国科协基层组织创办中国农村技术致富函授大学。他不顾高龄,担任该校名誉校长,深入基层考察指导,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办学方针,构建起完善的教学服务体系,推动全国200多所分校蓬勃发展,为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沈其益一生秉持教书育人的初心,生活简朴、治学严谨、待人亲和、无私奉献,深受师生和同事敬重。在他80岁寿辰时,棉病学界尊他为一代宗师,北京农业大学也隆重集会,致敬他为学校和中国农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2006年5月25日,沈其益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他不仅留下《中国棉作病害》等专著,还发表数十篇中英文论文,其科研成果与精神遗产,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农业科教与植保事业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