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沈其益

植物病理学家
沈其益
沈其益[公元1909年-2006年,植物病理学家]+像 湖南省长沙市人物
沈其益,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科技组织工作者。他在教育上提倡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对北京农业大学的组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创建小麦锈病、棉花枯、黄萎病全国协作研究组,倡议改造黄淮海平原,组织动员科学家献身祖国科学事业;促进国际学术交往等做出了重大贡献。
沈其益,1909年12月17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他的成长与求学历程,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印记,也塑造了其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

幼年时,沈其益就读于革命先驱何叔衡任教的长沙楚怡小学,后于1923年进入革命烈士柳直荀任教的长沙雅礼中学。1926年,他考入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学习铁道和汽车专业,因蒋介石将该校并入中央军校,他选择退学,前往茅以升教授创办的汽车修理工厂当修理工 。1929年,通过自学,沈其益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师从邓叔群等著名教授,主攻植物病理和真菌学,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学时代,正值日寇入侵,东北沦陷,淞沪抗战爆发,沈其益满怀救国热情,参加中央大学义勇军,奔赴淞沪前线营救伤病员,荣获十九路军的奖章和奖状。受“五四”运动影响,他坚定了“科学救国”的信念。

1933年,沈其益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讲授植物病理学。在邓叔群教授指导下,他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参与真菌学研究,发表《中国两属半知菌》及《中国黑粉菌志》等重要文献。1934年,他受聘于中央棉产改进所负责棉病研究室工作,深入全国棉区调研,发表《中国棉作病害》和《中国棉病调查报告》,成功发现棉叶切病是由盲蝽象隐潜为害所致,并提出防治措施。1937年,沈其益考取中英庚款第五届公费,赴英国伦敦大学及洛桑斯特实验站深造,师从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布朗·格纳特教授,1939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任名誉研究员。1940年,面对祖国抗日战争的艰难处境,他毅然回国,先后任职于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多门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沈其益在教育、科研和科学组织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宣传部长,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副秘书长等众多职务,并在多个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要职。同时,他还是全国人大第一、二、三、五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六届委员,多次率团出国访问,推动国际科技合作。

沈其益始终热心科学事业的组织与团结工作。学生时代,他积极参与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加入中华自然科学社并长期担任常务理事和总干事,编辑出版多种期刊,组织科学展览和学术活动,壮大科学团体影响力。1946年,他加入“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投身民主救国运动。1948年,他接受动员关内专家赴东北参加革命的任务,成功动员王大珩等40余位著名专家教授前往解放区,后参与筹备全国第一届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当选政协委员。1950年,在抗美援朝反对美帝细菌战中,他担任调查团副秘书长,奔赴前线调查,为揭露美帝罪行提供有力证据。

在教育领域,沈其益同样贡献卓越。1949年北京农业大学成立,他任教务长,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农业的热爱和实践能力。他重视农业院校的农场和实验站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针对华北黄淮海平原及内蒙、河北草原的农业问题,他组织重大科研课题,推动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此外,他坚持教学科研为生产服务,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引进先进技术,领导成立北京农业大学研究院,培养了大批高级科技人才,创建多个专业和研究室,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发展 。沈其益以其一生的奉献,在科学、教育等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 沈其益:毕生耕耘,铸就农业科教与植保事业丰碑
我国农业病虫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农业生产。沈其益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期间,展现出卓越的专业洞察力与担当精神。1963年,他敏锐察觉到小麦条锈病越冬菌量巨大,结合气候预测,判断次年该病可能大规模流行成灾。他及时向科委汇报,引起中央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专门批示,要求对小麦锈病长期开展调查研究以减少损失。沈其益迅速响应,组织小麦锈病综合防治协作组,多年如一日扎根实地考察研究。最终,他成功查明条锈病菌在西北、华北的越冬越夏基地,摸清其传播流行规律,以及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与小麦品种抗性丧失之间的关系,经过近十年努力,有效遏制了小麦条锈病的肆虐。

六七十年代,棉花枯、黄萎病在全国范围内蔓延,陕西关中棉区受灾尤为严重。1972年,已过花甲之年的沈其益从延安返回北京后,毅然接受农业部委托,主持这一重大科研课题。他深入棉区调研,查阅海量文献,提议成立全国棉花枯、黄萎病防治研究协作组。在他的组织下,各省负责本地发病情况调查,对76个不同棉区分离的枯萎病菌菌株开展统一生理型鉴定联合试验。沈其益亲自制定研究计划,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推进实验,确立以抗病品种为主的防治策略。此后十余年,协作组持续合作,不断总结创新,在实践与理论研究上均取得丰硕成果,有力促进了植物病理学家与育种学家的协作,催生出众多抗病、丰产、优质的棉花新品种。

在国际学术交流领域,沈其益同样成绩斐然。早年留学英国时,他积极推动中华自然科学社在欧美设立分社,搭建起国际学术交流桥梁。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代表我国参加国际植保植检会议,担任会议秘书长,还组织国际会议在我国召开。1979年改革开放后,他多次率团参加国际植物保护大会,向世界展示我国植保科学发展成果,凭借卓越贡献当选国际植保大会常务委员和名誉副会长,极大提升了我国植保科学的国际地位。

在科协国际学术交流工作中,沈其益深度参与多项重要活动。1956年,他与李四光、周培源等共同筹备世界科协十周年纪念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科学盛会,他也因此当选世界科协区域理事及《科学世界》中国编委。1959 - 1963年,他积极参与国际会议筹备与出访工作,在出访摩洛哥期间,成功促成摩方无偿为我国提供1000株优良柑桔嫁接苗木。此外,他还率团访问多国,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建立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为北京农业大学与多所国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助力中德农业合作迈向新高度,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

沈其益始终心系我国农业科教事业发展。1963年,针对农业部门忽视教育科研导致水稻螟虫灾害反弹、粮食大幅减产的情况,他联合专家教授提交报告,引起中央重视,推动了农业教育科研政策的调整与加强。“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农业大学被迫迁至偏远地区,面临存续危机,沈其益多次向中央反映情况,在周总理的批示下,学校得以迁回,从而保住了这支重要的农业教学科研力量。

在科普教育领域,沈其益积极投身其中。建国初期,他担任“全国科普协会”秘书长,与众多科学家携手开展科普工作,成效显著。担任“中国科联”宣传部长时,主编多学科通报,助力提升中学教师专业水平。作为中国科协书记,他持续为科普教育事业发展不懈努力。鉴于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大力倡导依托中国科协基层组织创办中国农村技术致富函授大学。他不顾高龄,担任该校名誉校长,深入基层考察指导,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办学方针,构建起完善的教学服务体系,推动全国200多所分校蓬勃发展,为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沈其益一生秉持教书育人的初心,生活简朴、治学严谨、待人亲和、无私奉献,深受师生和同事敬重。在他80岁寿辰时,棉病学界尊他为一代宗师,北京农业大学也隆重集会,致敬他为学校和中国农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2006年5月25日,沈其益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他不仅留下《中国棉作病害》等专著,还发表数十篇中英文论文,其科研成果与精神遗产,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农业科教与植保事业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上一篇:刘少奇下一篇:萧友庆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画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青海省委原书记
开国少将
革命烈士
植物病理学家
开国大校
中国歌女、京剧旦角
江苏省委原书记
沈氏八龙
湖南省委书记
明朝著名书法家
教育革新推动者
明州淳熙四先生
革命烈士
沈氏八龙
无产阶级革命家
四川省委第一书记
李大钊之子
开国上将
原河北省省委第一书记
原中顾委委员、农业部部长
原中顾委委员、中央党校原校长
原中共上海市市长
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云南省委原第一书记、原昆明军区第一政委
极具爱国情怀的重要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