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绍藩[公元1902年-1930年,革命烈士] 湖南长沙市长沙县人物 沈绍藩,号述仲,1902年10月19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北山向家坝村。父亲沈树棠在长沙城经商,对他管教甚严,每晚回家,必查功课。严厉的父教,使沈绍藩从小养成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学业、品德进步,特别在1917年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后,成绩常列前茅,受到师生好评。 沈绍藩:隐蔽战线上的青春英烈 沈绍藩(1902—1930),湖南长沙人,从教育界走向革命洪流,在白色恐怖中以笔为刃、以智为盾,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 **教育背景与革命启蒙** 出身商人家庭的沈绍藩,1917年考入长沙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周南女子中学、广益中学等校任教。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后,他在长沙第一高等小学校长、共产党员周竞民引领下投身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积极参与北伐支前与宣传工作,成为活跃的进步青年。 **血雨腥风中的抉择** 1927年“马日事变”爆发当晚,沈绍藩与周竞民紧急掩护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长曹典琦、干事廖锡瑞转移。次日,他深入省总工会、农协等遭捣毁现场调查,参与济难会善后工作,主动收殓烈士田波扬及其夫人陈昌甫遗体,险遭敌人怀疑。同年7月,在革命低潮中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调任中共长沙县委秘书,参与“灰日暴动”和攻打新河警察局等战斗。 **上海济难:以智谋护佑革命火种** 1928年初,因遭国民党特务通缉,沈绍藩经汉口转赴上海,在中国济难会从事营救被捕同志、救济烈属工作。为解决经费困境,他佯装考取大学向母亲筹借40担谷价值的款项充作革命经费。1930年5月,济难会改组为中国赤色革命互济会全国总会,他当选秘书长,以忘我的工作精神支撑起白区的“生命救援线”。 **武汉潜伏:红色家庭里的秘密斗争** 1930年7月,沈绍藩调任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处处长,在汉口中山中路租楼建立秘密机关。他将母亲、妻子和女儿接来,与秘书处女干部帅孟奇组成“临时家庭”,对外称帅孟奇为“寡居大嫂”。在此掩护下,长江局与湖北省委多次重要会议得以安全召开,他负责会议记录并密写传递文件,成为党组织的“无声守护者”。任弼时等领导人常至此开会,其出色的保密工作赢得高度信任。 **壮烈牺牲:用生命坚守信仰** 1930年10月中旬,沈绍藩在与苏区同志接头时,因叛徒告密被捕。面对武汉警备司令部的严刑逼供,他坚贞不屈,被捕第三日即遭杀害,年仅28岁。 **精神永存:青春献给隐蔽战线** 沈绍藩的一生,是从教育救国到革命救国的蜕变之路。他在白色恐怖中以教师、商人身份为掩护,在济难救援与秘密工作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智慧。从长沙到上海、武汉,他用青春和热血编织起革命的“保护网”,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严守党的机密。正如他在动荡年代中所践行的:隐蔽战线虽无声,信仰之光永不灭。他的事迹,至今仍在讲述着革命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