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实夫(1907—1941),原名朱世富,蒙古族,土默特人,1923年入蒙藏学校。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为共产党员。抗战烈士,1941年因劳累及战伤发作病故。
朱实夫,这位蒙古族的英勇志士,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07年,他出生于土默特地区,原名朱世富,自此开启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1923年,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朱实夫踏入了蒙藏学校的大门。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开阔了视野,为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思想基础。1924年,对于朱实夫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他毅然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后顺利转为共产党员,从此,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紧紧相连,踏上了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征程。
1925年春天,朱实夫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与坚定的革命信念,当选为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这一身份使他有机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为人民发声,为革命事业奔走。同年,为了寻求更系统的军事知识与革命理论,他南下广州,进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学习。在黄埔军校,朱实夫如饥似渴地汲取军事知识,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逐渐成长为一名具备专业素养的军事人才。毕业后,党组织根据革命工作的需要,派遣他前往冯玉祥的国民军中开展工作。在国民军中,朱实夫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传播革命思想,为壮大革命力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不久之后,他有幸随冯玉祥访问苏联。在苏联期间,他被保送到莫斯科骑兵学校深造,随后又转入炮兵专门学校学习。在苏联的学习经历,让朱实夫接触到了当时世界先进的军事理念与技术,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军事素养与战略眼光。学成之后,共产国际委派他前往蒙古人民共和国工作。在此期间,他频繁往返于中国和蒙古国之间,积极开展革命联络与组织工作,为加强中蒙两国革命力量的交流与合作付出了诸多努力。
1933年,风云突变,朱实夫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恶劣的环境与残酷的折磨并未击垮他坚定的意志。然而,他却患上了斑疹伤寒这一传染病,生命垂危。监狱方面甚至有将他扔出去任其自生自灭的打算。关键时刻,地方知名士绅荣祥挺身而出,为他作保,朱实夫得以出狱。回到家中,在家人的悉心护理与全力医治下,他顽强地战胜了病魔,挽回了生命。
朱实夫深知军事人才对于革命事业的重要性,凭借自己扎实的军事学识,1934年,他来到41军学兵队担任教官,倾尽全力培养新一代的军事人才。不久后,他又转至德王在百灵庙的“蒙政会”保安队,担任三科科长兼教官。在这里,他积极传播爱国思想,为后续的革命行动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1936年2月21日,注定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日子。朱实夫与云继先等人毅然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百灵庙武装暴动。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他们率领起义队伍捣毁了德王的军械库、看守所,以及钱柜和电台。经过一夜的激烈拼战,成功将保安队近千名官兵拉出。这次暴动犹如一颗重磅炸弹,震撼了反动势力,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爱国志士的斗志。后来,经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批准,暴动部队被编为绥远省蒙旗保安总队,朱实夫担任副总队长,继续带领部队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战。
1937年春天,部队改编为“蒙旗混成旅”,朱实夫改任第二大队长兼训练长。“七七事变”爆发后,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朱实夫于10月率部参加了归绥保卫战。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为保卫祖国的山河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39年,“蒙旗混成旅”再次改编为新编第三师,朱实夫先后担任第八团团长、副师长等职务。他始终坚守在抗日一线,带领部队与敌人进行了无数次艰苦卓绝的战斗,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1年夏天,新三师奉命移兵甘肃东部进行整训。朱实夫接连收到催他前往甘肃的电报后,心急如焚,立刻赶赴靖远。然而,由于长期的劳累奔波以及战伤的反复发作,回到部队不久,这位英勇的革命战士便不幸病故。朱实夫的一生,是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热血与生命,诠释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在人们心中,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