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震林:坚毅无畏的革命先驱与建设闯将 谭震林,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光芒璀璨的杰出人物。他以坚毅无畏的性格、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瞻远瞩的领导智慧,在革命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冲锋陷阵,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里开拓进取,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敬重。 1902 年 4 月 24 日,谭震林出生于湖南省攸县城关镇一个贫苦工人家庭。攸县,这座地处湘东南部的古老县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坚韧的民风。谭震林自幼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家庭生计,母亲则操持家务,含辛茹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谭震林早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也铸就了他吃苦耐劳、坚毅刚强的性格特质,为他日后投身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少年时期,谭震林仅读过几年私塾,便因家境贫寒辍学,先后在杂货店、书店当学徒。这段经历使他接触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深刻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也激发了他改变社会现状的强烈愿望。1926 年,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谭震林积极投身革命,担任攸县工人纠察队队长。他勇敢地带领工人纠察队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维护工人阶级的权益,展现出了非凡的组织能力和斗争精神。同年,谭震林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大革命失败后,谭震林参与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谭震林担任中共茶陵县委书记,他积极发动群众,建立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领导开展土地革命,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深入农村,宣传党的土地政策,组织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为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谭震林不畏艰难险阻,与敌人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为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立下了赫赫战功。 1929 年,谭震林随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参与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在中央革命根据地,谭震林先后担任红十二军政委、福建军区司令员等职务。他积极参与根据地的军事建设和政权建设,为巩固和扩大中央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军事斗争中,他指挥部队多次取得战斗胜利,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在政权建设方面,他注重加强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为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谭震林参与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反 “围剿” 斗争。在反 “围剿” 斗争中,他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方针,带领部队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在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后,谭震林随中央红军进行长征。在长征途中,他担任红四方面军第二纵队司令员,负责部队的后卫掩护任务。他带领部队英勇奋战,多次击退敌人的追击,为中央红军的顺利转移做出了重要贡献。长征的艰苦历程进一步锤炼了谭震林的革命意志和军事指挥能力。 抗日战争爆发后,谭震林被派往南方,参与领导新四军的组建和抗日斗争。他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务。在江南地区,谭震林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和伪军的嚣张气焰。他注重团结各方面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江南地区的抗日斗争蓬勃发展。他领导的部队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为新四军在江南地区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1 年,皖南事变后,谭震林担任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委,领导了苏南地区的抗日斗争。在苏南地区,谭震林面临着日伪军的残酷 “扫荡” 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夹击。他带领部队灵活运用游击战术,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积极组织根据地的建设,加强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使苏南地区的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在他的领导下,苏南地区的抗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谭震林担任华东野战军副政委、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委等职务。他参与指挥了一系列重要战役,如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在战役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与其他将领密切配合,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带领部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注重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士兵的教育和训练,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淮海战役中,谭震林积极组织地方群众支援前线,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谭震林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在华东地区,他积极领导开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运动,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注重经济建设,积极推动华东地区的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华东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谭震林和粟裕共同指挥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在中央战略计划指导下,发起苏中战役,从淮安到苏中前线,先后40余天共打了七个胜仗,在解放战争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1947年1月21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机关及所属部队,改为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新四军番号取消;2月1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成立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和前委书记,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8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华东野战军以第2、第7、第9纵队和第13纵队组成内线兵团(又称东线兵团、东兵团),由许世友任司令员、谭震林兼任政委,指挥执行山东内线作战,与华东野战军外线作战兵团配合,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革命根据地的进攻;9月22日,内线兵团改称华东野战兵团(受中共中央华东局直接领导),仍由许世友任司令员、谭震林兼任政委,因此又被称为“许谭兵团” 。 1948年1月9日,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华东野战兵团在全军开展新式整军运动;2月底,完成整军任务,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华东野战兵团改称为山东兵团,辖第7、第9、第13纵队及渤海纵队,担负山东战场的作战任务,许世友任司令员,谭震林兼任政委;9月,根据中央军委、华野前委指示,谭震林同粟裕、许世友、王建安等一道,统一指挥东、西两个集团部队攻打济南。谭震林在动员会上喊出了“打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并取得了济南战役的胜利,活捉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王耀武 ,共毙、伤、俘敌8.4万余人。济南解放后,谭震林任济南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11月16日,根据毛泽东提议,成立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中共中央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会,由邓小平担任书记、常委,刘伯承、陈毅担任常委,粟裕、谭震林担任委员。之后谭震林与山东兵团副司令王建安指挥山东兵团3个纵队会同兄弟部队围歼了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 。 1949年1月15日,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谭震林任第一副政委;4月20日,兼任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政委的谭震林,率部从芜湖强渡长江,解放了皖浙赣的广大地区;5月3日,谭震林率部进驻杭州,将精力转到领导地方党政工作上,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浙江省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浙江省军区政委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51年11月,谭震林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企业工作委员会主任。1952年夏,调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土改委员会主任、工业企业工作委员会主任;10月,兼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席(至1955年2月)。1953年,兼任治淮委员会主任,为新解放区清匪反霸、土改镇反、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治理淮河、农业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做了大量工作. 1954年12月,谭震林奉调进入北京,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兼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12月25日,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谭震林当选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9月28日,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后分管农村工作。 1958年5月25日,谭震林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6月,被任命为中央财经小组副组长。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62年,兼任农林办公室主任。1964年12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1954 年,谭震林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农林办公室主任,主管农业、林业、水利等工作。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推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他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3年3月,谭震林从桂林返回北京,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和周恩来的安排,对谭震林和他的家人重新作了安置,并宣布恢复他原来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生活待遇;8月,谭震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在大会上,谭震林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77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在大会上,谭震林当选为中央委员 。 1978年2月26日至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在大会上,谭震林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退居二线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在大会上,谭震林当选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并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退居二线。 1983年9月30日,谭震林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10月5日下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人士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谭震林追悼大会,追悼会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主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致悼词。 谭震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辛勤耕耘,他始终坚守初心,忠诚于党和人民。他在工作中展现出的坚毅无畏、勇于担当和卓越领导能力,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河中,为人们所铭记和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