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谭抡

清代官员

谭抡[清] 福建宁德市福鼎人物
谭抡,字鉴溪,清代江西龙南人。拔贡出身。清嘉庆十年(1805年)任福鼎县知县。
谭抡:清代福鼎的文武兼修循吏
清乾隆年间,福鼎县桐山溪畔的谭氏家族迎来一位重要人物 —— 谭抡。虽生卒年不详,但据《福鼎县志》《福宁府志》等史料记载,他生活于 18 世纪中后期至 19 世纪初,是福鼎建县初期颇具影响力的地方官员与文化名人。谭氏家族本为中原望族,宋末元初避乱迁居福建,至谭抡一代已在福鼎落地生根,形成 “耕读传家、文武兼修” 的家风。
一、科举入仕:从太姥学子到朝堂官员
谭抡自幼聪慧过人,在太姥山与桐山溪的山水滋养中成长,自幼便展现出对经史子集的浓厚兴趣。少年时,他常在桐山溪畔的 “石隐书屋” 苦读,每逢朔望必登太姥山摩霄庵,于云雾间感悟天地大道。1765 年,20 岁的谭抡参加福宁府童子试,以一篇《太姥山赋》技惊四座,主考官赞其 “文气如山海交融,笔力似松涛奔涌”,顺利中秀才。
中秀才后,谭抡并未满足,而是负笈远行,前往福州鳌峰书院深造。在书院期间,他广交天下贤士,不仅精研儒家经典,还旁通兵法、舆地、水利等实学。1771 年,他参加乡试,以 “海防策” 中举,成为福鼎建县后较早中举的士人之一。中举后,谭抡并未急于入仕,而是回到福鼎,在资国寺设帐讲学,培养后进,一时之间,福鼎文风大盛。
1775 年,谭抡赴京参加会试,沿途考察北方山川形势、民生疾苦。殿试时,乾隆皇帝问及东南海疆治理,他以 “固防需重民力,通商可裕国帑” 对答,见解独到,获二甲第七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外放地方为官,开启了他的仕宦生涯。
二、宦海浮沉:地方治理的实干家
(一)江西瑞金知县任上
1778 年,谭抡外放江西瑞金知县。赴任途中,他见鄱阳湖沿岸豪绅围湖造田,致使水患频发,百姓流离失所,遂写下《禁围湖议》,主张 “留三分水域,养七分民生”。到任后,他立即着手丈量土地,清查隐田,绘制《瑞金田亩鱼鳞图》,使赋税负担趋于公平,同时减免贫苦农户赋税,当地百姓称其 “谭青天”。
在瑞金任上,谭抡尤为重视水利建设。他主持修建了黄柏陂等灌溉工程,亲自勘察地形,设计水坝,使数万农田得以旱涝保收。1780 年,瑞金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谭抡亲率百姓疏浚河道,修建水库,并带头捐出俸禄设立粥厂,救济灾民。他还发明 “以工代赈” 法,招募灾民参与水利建设,既解决了温饱,又改善了民生,当年秋天,瑞金即获得大丰收。
(二)安徽休宁知县任上
1783 年,谭抡调任安徽休宁知县。休宁为徽州文化重镇,他到任后,首先修复了海阳书院,并延请名师讲学。他规定每月初一、十五,全县士绅学子都要到书院听讲,自己也常亲自授课,讲解经史子集与经世致用之学。在他的推动下,休宁学风大盛,三年间中举者达 17 人,创百年之最。
谭抡还主持编纂《休宁县志》,特别增设 “商贾传”,为徽商立传,打破了传统方志重农抑商的局限,体现了他对商业发展的重视。在任期间,他疏浚横江,筑坝防洪,百姓将此坝命名为 “谭公堤”,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三)福建汀州府同知任上
1788 年,谭抡升任福建汀州府同知。赴任前,他向闽浙总督上书《福鼎海防条陈》,详细阐述了福鼎沿海的战略地位和防御措施,提出 “沿海每十里设望楼,每百里建水寨,渔舟编为保甲,互为声援” 的具体方案。在汀州任上,他整顿盐政,打击私盐贩子,使汀州的盐价趋于平稳,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三、心系桑梓:福鼎发展的擘画者
(一)文化教育的推动者
1790 年,谭抡因父丧归乡守制。守孝期间,他深感福鼎建县虽已数十年,但文化教育仍相对落后,于是在家乡创办 “岐山文社”,每月在资国寺聚会讲学。他亲自编写教材,以太姥山的典故、东海的风土人情为素材,深入浅出地讲解经史子集,吸引了全县众多青年才俊,培养出林滋秀、钟良弼等一批优秀人才,为福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谭抡还主持编纂《福鼎县志》,亲自踏查全县山川河流、乡村集镇,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在编纂过程中,他注重考证,纠正了旧志中的许多错误,使《福鼎县志》成为一部内容详实、体例严谨的地方志书。他还主持雕刻《太姥山全图》石碑,详绘山脉走向、溪流分布及海防要隘,此碑现藏于福鼎博物馆,成为研究福鼎地理历史的重要文物。
(二)海防建设的谋划者
1793 年,谭抡守孝期满,被任命为福建分巡台湾道。当时的台湾,汉番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且面临西方殖民者的觊觎。他到任后,采取 “抚番安汉” 的政策,一方面安抚高山族同胞,设立番学,教授他们汉文和农耕技术;另一方面整顿吏治,打击豪强,维护汉族百姓的利益。
更为重要的是,他加强了台湾的海防建设。在澎湖、鹿港等地修建炮台,训练水师,有效地抵御了海盗和西方殖民者的侵袭。他还将在福鼎沿海的防御经验应用于台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沿海防御体系。在台湾任职期间,他写下《台湾杂记》,详细记录了台湾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状况,为研究台湾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公益事业的倡导者
回到福鼎后,谭抡致力于家乡的公益事业。他倡议修建了福鼎县城的城墙、文庙、书院等公共建筑,为福鼎的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主持修建了桐山溪上的 “济川桥”,方便了两岸百姓的往来。在他的倡导下,福鼎各地修建了许多义仓、义学,用于救济灾民和培养人才。
四、文武兼修:著述与武功的双重成就
谭抡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太姥山志》《岐山文集》《汀州政略》《台湾杂记》等。其中,《太姥山志》是他花费多年心血写成的一部专门记载太姥山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的志书。他在书中详细考证了太姥山的名称由来、历史沿革、名胜古迹、人物传说等,还收录了大量文人墨客咏叹太姥山的诗词文章,使太姥山的文化底蕴得以系统呈现。
《岐山文集》收录了谭抡的诗文、奏议、书信等,其中不少文章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和民生情怀。在《论治河》一文中,他提出了 “以疏为主,疏堵结合” 的治河理念,对当时的水利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论海防》一文中,他分析了东南沿海的形势,提出了加强海防建设的具体措施,展现了他的战略眼光。
除了文治,谭抡在武功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在台湾任职期间,他曾率军击退海盗的侵袭,维护了台湾的沿海安全。在福鼎期间,他组织乡勇,训练民团,加强了地方的治安和防御能力。
五、高风亮节:为官为人的典范
谭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官员,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离任时往往只有几箱书籍。在汀州任上,有人送他当地特产的兰花,他婉言谢绝,说:“吾愿如兰之洁,不受尘埃。” 回到福鼎后,他生活简朴,常以粗茶淡饭度日,但对于公益事业却慷慨解囊,曾多次捐出自己的俸禄,用于修建桥梁、道路、学校等。
他为人谦和,待人诚恳,无论贫富老幼,都能以礼相待。在 “岐山文社” 讲学期间,他对学生循循善诱,毫无架子,深受学生爱戴。他的学生林滋秀后来成为著名的学者和官员,曾说:“吾师之学,如太姥之高;吾师之德,如海之深。”
六、泽被后世: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
谭抡虽然去世已有近 200 年,但他的影响至今仍在。他编纂的《福鼎县志》《太姥山志》成为研究福鼎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他创办的 “岐山文社” 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福鼎文化的发展;他的政治思想和治政理念,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如今,在福鼎市博物馆,还珍藏着谭抡的手稿、书法作品等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他的学术成就和艺术造诣。在太姥山景区,有一处 “谭公亭”,是为纪念他而建,亭中刻有他的《太姥山赋》,供游人欣赏。
谭抡的一生,是追求学问、报效国家、造福桑梓的一生。他以自己的才华和品德,为福鼎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福鼎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精神如同太姥山的青松,历经风雨而不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福鼎人奋发向上,为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3 17:12
上一篇:彭菊眉下一篇:汤万益
浙江省委原书记
原中共中央委员
广东省革命烈士
原广东省政协常委
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国民革命军将领、陆军中将
粤东三子,清代官员
《三罗日报》筹办人
旅美华人音乐家
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
清代官员
人民法官的杰出代表
老红军
清代官员
清代官员
新四军战士
新四军战士
中国同盟会成员
清朝道光年间定海镇总兵
新四军战士
莲池女子小学创始人
银锻里的山海匠心
清代福鼎的科举翘楚与循吏典范
革命烈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