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细某[公元1917年-1938年,新四军战士] 福建宁德市福鼎人物 林细某(1917-1938),福建省福鼎县籍烈士。入伍后任红军游击队战士,参加了闽东地区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所在部队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战士。1938年在安徽反“清乡”作战中牺牲。 一、出生背景 林细某于 1917 年出生在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县叠石乡水仓村。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内有军阀混战、政治腐败,外有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福鼎地处福建东北部,虽然相对较为偏远,但也深受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人民生活困苦,广大农民群众深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带来的冲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林细某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便经历了生活的艰辛,饱受饥饿、寒冷和压迫之苦。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也造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不公平命运的反抗精神。 二、投身革命 20 世纪 30 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闽东地区开展革命活动,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组织农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和“五抗”(抗租、抗粮、抗债、抗捐、抗税)斗争。福鼎县也成为了革命活动的活跃地区之一。1933 年,福鼎第一支工农武装游击队——福鼎游击队(后队伍扩充改名为福鼎县赤卫队独立营)成立,沿海各村相继健全了抗租委员会、肃反队、妇女会、儿童队等群众组织。 林细某在这样的革命浪潮影响下,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毅然加入了红军游击队。当时他虽然年轻,但充满了热情和勇气,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现状,为受苦受难的乡亲们争取幸福。入伍后,他成为一名红军游击队战士,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三、三年游击战争 林细某参加了闽东地区三年游击战争(1934 - 1937 年)。这一时期,革命斗争形势异常严峻。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大量兵力对闽东苏区进行残酷“围剿”,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闽东党、政、军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林细某和战友们经历了无数次艰难险阻。他们在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周旋,常常面临着缺衣少食、武器简陋的困境。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灵活的游击战术,不断地打击敌人。他们时而袭击敌人的据点,夺取武器和物资;时而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和通信设施,打乱敌人的部署;时而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 林细某在战斗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勇敢坚定的战士。他不怕牺牲,冲锋在前,多次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同时,他也积极参与群众工作,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宣传革命道理,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与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共同为实现革命理想而奋斗。 然而,三年游击战争中,由于叛徒出卖等原因,闽东党、政、军几位主要领导人马立峰、詹如柏、赖金彪、叶秀蕃及福鼎的陈宝鼎、王宏文等相继英勇牺牲,革命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林细某和其他幸存的战士们并没有被敌人的残暴所吓倒,他们依然坚守在革命岗位上,继续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 四、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林细某所在的部队也编入新四军,他成为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战士。 1937 年,虽然国共合作已经达成,但改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方面,要克服部队内部一些同志对改编的疑虑和担忧,确保大家能够正确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与国民党方面进行复杂的谈判和协调,争取合理的改编条件和待遇。林细某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支持改编决策,他深知只有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1938 年,林细某随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踏上了北上抗日的征程。对于这些来自闽东山区的战士们来说,北上抗日意味着离开家乡,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更加残酷的战争考验。但他们毫不畏惧,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抗日决心,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在北上途中,部队经历了长途跋涉,面临着各种困难。他们要穿越敌占区,躲避敌人的封锁和袭击;要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如风雨、泥泞、饥饿等。但林细某和战友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顺利完成了北上的任务。 五、安徽反“清乡”作战牺牲 到达抗日前线后,林细某所在的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积极投入到抗日战斗中,参加了多次抗击日军的战役和战斗,为保卫祖国领土、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贡献。 1938 年,林细某在安徽参加了反“清乡”作战。“清乡”是日军为了巩固其占领区,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的一种残酷的军事、政治、经济相结合的进攻方式。日军在“清乡”过程中,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企图消灭抗日力量,摧毁抗日根据地。 在安徽的反“清乡”作战中,林细某和战友们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日军兵力雄厚,装备精良,而且采取了极其残酷的手段。但新四军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战斗精神和灵活的战术,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抵抗。 林细某在战斗中表现英勇,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与敌人浴血奋战。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林细某不幸壮烈牺牲,年仅 21 岁。他的牺牲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迹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六、烈士精神的传承 林细某虽然牺牲了,但他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流传下来。他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种无私奉献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 在福鼎当地,他的事迹被人们传颂,成为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他的故事让后人了解到当年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以及无数像他一样的烈士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同时,林细某的事迹也体现了闽东地区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情怀和抗争精神。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为保卫祖国、抗击外敌入侵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种精神不仅是福鼎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进。 林细某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红军游击队战士和新四军战士,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光辉。他为了革命事业不懈奋斗,最终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献出了生命,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载史册,被后人永远铭记和缅怀。 总之,林细某是一位值得尊敬和纪念的革命烈士,他的生平事迹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他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福鼎人民乃至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